「束脩」是孔子收的學費嗎?

珵素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貴族對知識、教育的壟斷,單就這一點來說,孔子就值得人們尊敬。但在討論孔子的貢獻時,有一個問題卻困擾了中國人很長時間,這個問題就是:孔子收學費嗎?

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是因為《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就是,只要是自願拿著十條幹肉來見孔子的,孔子沒有不教的。

“束脩”是孔子收的學費嗎?

將束脩解釋為十條幹肉,是古時相對主流的觀點。因為脩的本義就是乾肉或者說肉脯。當時的肉脯是一種常見的食物,有時也當做禮品用來送給別人。古時去見別人,帶上禮品才符合禮節。學生第一次拜見孔子時,依照禮儀,自然要帶上禮品。而所帶的禮品,就是十條肉乾。一個學生遵循禮儀的規定來拜見孔子,這本身就說明了學生對禮儀的重視,這在主張恢復周禮的孔子看來,當然是最高興的。

因為孔子的學生來求學,需要帶十條肉乾,後來就有人將這十條肉乾當成孔子的弟子交的學費,於是束脩就有了酬金的意思。馮夢龍的作品中就有“今日這邊所得束脩之儀多少”這樣的話。

“束脩”是孔子收的學費嗎?

不過古代的一些學者卻不認同上邊的觀點。他們認為孔子說的“束脩”指的是束髮修飾。束髮修飾意味著一個人正式入學或入仕。問題在於,束髮修飾只是衣冠上的要求,不做其他限制,那麼以“束脩”作為招生的標準,就實在太含糊了。因此就有人強行將“束脩”與人的年齡結合了起來,認為十五歲以上的人才能束髮修飾。按照他們的解釋,孔子說的話的意思是:只要來求學的人到了十五歲,我沒有不教的。但孔子的學生中本身就有不足十五歲就入學的。如果滿十五歲真的是孔子招生的硬性標準,那麼幾位未滿十五歲的弟子又是如何說服孔子的呢?

一些人之所以堅持十五歲才能入學,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孔子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因為孔子是十五歲開始學習的,所以孔子的弟子也應該滿十五歲。但孔子是因為年少時家貧,耽誤了學習,這是孔子自己覺得很遺憾的一件事,如此,他又怎麼會要求自己的學生必須過了十五歲呢?

“束脩”是孔子收的學費嗎?

簡言之,取“束髮修飾”這一意思的“束脩”顯然沒有辦法被拿來當作招生標準,因此古時並沒有多少人認同這種解釋。但是到了近代之後,支持這一觀點的人忽然多了起來。他們的觀點是:收學費這一現象與孔子萬世師表的身份不同,也與他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相違背。

換言之,在這些人看來,收學生送的肉乾這種行為,孔子是肯定做不出來的,也不能去做。否則,孔子將不再是後人敬仰的孔子。而為了維護孔子的形象,“束脩”就只能是“束髮修飾”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