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拿傳統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珵素

以前,曾在一本小說中見到這麼一個獨特的名字:古乙丁三雨。如此不尋常的名字,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奈何思索半天,不知道這名字究竟是怎麼個意思。小說的作者也很貼心,隨後解釋了名字的意義:這個角色的原本是上古乙丁年三月落下的一滴有靈性的雨,因此叫古乙丁三雨。

不能只拿傳統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作者的解釋不可謂不明白,但有一個地方我卻始終搞不清楚:乙丁年。雖然我們有時會將甲乙丙丁與數字對應起來,方便理解,但這些畢竟不是數字,而且即便轉化成數字,二四年,古代也沒有這種說法。那麼乙丁是某位君王的年號嗎?似乎也沒有聽說過。思索再三,想不清楚,只能推測,或許是作者對干支紀年法不夠熟悉,才產生了這麼個錯誤。當時在網上搜了搜相關討論,作者果然是用的干支紀年,但又對干支紀年不熟,才鬧出了這樣的笑話。

干支紀年,簡單來說就是天干和地支順序相配,一天干配一地支,從甲子年開始,到癸亥年結束,正好六十年,次年再從甲子開始,如此週而復始循環記錄。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乙和丁都屬於天干,自然不能配在一起。小說作者正因為沒有注意這一點,才想出了乙丁年三月這麼一個時間。

不能只拿傳統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連天干地支都沒有理解的人竟然能夠去寫修仙類小說,穿越回古代的人竟然靠現代詩打動當時的文人。以傳統文化為素材的創作在這幾年越來越火,鬧出的笑話也越來越多。諸如將及笄當作男子的成人禮、刺史與巡撫同堂、把大明宮說成故宮,類似的錯誤比比皆是。其中的緣由其實很簡單:這些作者對傳統文化並無太多瞭解,之所以要將自己的作品與傳統文化聯繫起來,更多地是為關注度或者說現實收益方面著想的。現在的大部分讀者對傳統文化了解並不多,但人們對傳統文化又一直存在著本能的親切感與好奇心,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作品總能吸引到更多的點擊,因此不少作者就試圖投機,披著傳統文化的外衣,講著與傳統毫不搭界的故事,一旦讀者發現其中的錯誤,就用一句“架空,別當真”搪塞過去。傳統文化之於他們,不過是一層隨時都能拋棄的外衣罷了。

不能只拿傳統文化做唬人的外衣(一)

近幾年,中國網絡小說在國外的爆紅,令不少國人躁動不已,有人更是直接說,中國文化輸出的困局已經被打破了。大概是將這些網絡小說當作中國文化的精髓了吧。然而,稍對這些小說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這些作品很多不過只是披層東方的外衣,其實質,不過仍是工業化以來產生自西方的價值觀,叢林法則是絕大部分主人公的信條。修仙也好,習武也好,領悟法術也好,不過是遊戲升級模式套上了各種不明所以的古語。這些比西方更西方的作品,能夠吸引大批西方讀者,也不奇怪吧。

不少以傳統文化為噱頭的作品,不過是將傳統文化當作舞臺背景,整個故事極少與傳統文化產生聯繫。更有些作者直接將傳統文化視為對立面,將儒、釋、道三家立為主角的敵人,極力抹黑三家文化,誤導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當真是後患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