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二)

珵素

提到工匠精神,大家都會想到日本。畢竟最近這些年工匠精神的大紅,或多或少與日本文化在國內的傳播有一定關係。在一些影片中經常出現一些手工小作坊,小作坊經過幾代人經營,以品質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而小作坊中的師傅始終堅持著最地道的工藝,以最優的品質、最好的服務回饋客戶。

與工匠精神聯繫在一起的,往往都是這樣的小作坊,以至於人們提到工匠精神時,第一反應就是手工製作,似乎技術越原始越好。網上甚至有人在解讀工匠精神時,就是將工匠精神直接理解為他們對手工技藝的堅持,並從人口、資源等方面細緻分析這些手工工藝為何會發展到如今的程度並能夠保持下來。

只是,這種解讀同樣模糊了工匠精神與技術落後之間的差距。或者說,這種解讀本身就對工匠精神有所誤解。所謂工匠精神,並非是對手工工藝的盲目堅持。工匠精神的核心在與,為顧客提供最好的產品,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在這一目標下,才會選擇究竟是用手工工藝還是機器生產。換言之,若現代機械能夠提供更好的品質,他們並不反感乃至於非常樂意使用機器生產。如果留意相關信息,不難發現,那些看似傳統的師傅其實對現代的各種機械設備都不陌生,他們清楚各種製作工藝之間的區別,而並非像某些人宣傳的那樣,盲目堅持一種古老的手藝。當整個行業的技術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時,固守落後的技藝只會讓自己失去競爭力,若產品連整個行業的平均水平都達不到,又何談精益求精?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二)

貫徹工匠精神的關鍵在於尊重自己的客戶,尊重自己的職業。工匠磨鍊自己的工藝,最終是為了自己的客戶,為了自己的工作,而非某種被淘汰的工藝。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宣傳工匠精神時,最應該宣傳的是這種尊重客戶、尊重自己職業的精神。或者說,最應該宣傳的是這些工匠的敬業精神。那些深受人們歡迎的匠人無一不是將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信仰,將自己的工作與自己的人生綁定在了一起。也因此,他們才會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奮進,精益求精。

曾看過一部電影,電影的主角被一部辭典的編輯看中,邀請其參與新版辭典的編輯。主角本身也是一個書呆子,在決定參與辭典編輯的當天晚上,就將市面上相關的各式辭典都買了一部帶回家中。房東見到主角的狀態時十分羨慕地說,主角如此幸運,這麼年輕就確定了自己這一生的職業。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二)

此後的十五年裡,主角將自己完全奉獻給辭典的編輯工作,在十多年中細緻篩選出常用詞條,剔除廢棄的詞條,修正不恰當的釋義,添加新的含義。在整個過程中,最為折磨人的就是收錄新詞條。語言是活的,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使用著語言,這就意味著隨時都會有新的詞語產生。這些詞語,其產生的形式各種各樣,產生的影響有小有大,辭典的編撰者必須小心甄別這些詞語是否應當被記錄,並賦予其怎樣的解釋。為了儘可能多地收錄這些詞語,主角及其同事每天都要帶著一打詞條採集卡,以便在任何時候都能記下自己聽到的新詞彙。正是由於他們的這種認真態度,他們所編寫的辭典才沒有出版的那一瞬間就變成一本過時的辭典。

主角的故事並沒有太多起伏,但主角的故事卻極為生動地向人們闡釋了何為工匠精神。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讓人們印象深刻:辭典的主編在考察主角時,問了一個問題:“右”是什麼意思?而在辭典編輯的過程中,作為詞條編輯的例子,這個問題又被拿了出來。

“右”是什麼意思,想來大家都能說上一兩句。但在講“右邊”這層意思時,該如何讓一個不理解左右關係的人理解“右邊”這個意思呢?估計沒多少人想過。畢竟,又有幾個人會藉助辭典來理解“右邊”這麼個意思?然而電影中的主角與其同事為了能寫好這條基本不會有人關注的解釋,冥思苦想了許久。對一個簡單的“右”字尚且如此重視,對整部辭典的重視程度,想來已經不必多說。

被念歪的工匠精神(二)

看過電影后,我十分羨慕電影中的主角,因為他的工作有人關注,他的敬業態度換來的是大眾的讚許與肯定,而非無端的嘲弄。主角的這種精神用國內的說法就是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不久之前還被人拿來讚美那些在工作、在學術上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人,而現在卻已經變成了大家的嘲弄對象。在大家絞盡腦汁賺大錢、賺快錢的今天,誰不計得失專心工作、用心做事,誰就會被人恥笑。

有人說,中國人缺少工匠精神。我覺的這句話對,也不對。曾經,我們並不缺少這種精神,只是當整個社會都為了金錢而放棄底線時,我們自然也就與工匠精神無緣了。哪怕是現在,當人們開始懷念這種敬業精神時,有些人卻在想方設法利用“工匠精神”這個標籤去包裝自己,利用炒作來獲取鉅額利益。而一些媒體,一邊號召大家學習工匠精神,一邊為各式炒作敞開道路,其行為可以說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大的歪曲,是對那些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人的最大的侮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