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隔開兩個村莊 老漢擺渡23年不取分文


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鎮的沙河東岸,有一個歷史悠久的人工渡口—小譚渡口,它是小潭村唯一保留下來的渡口,沙河西岸是黑龍潭村,兩個村的村民出行經常在這個渡口坐船。小潭村村民盛衛川老人今年已經68歲,為了方便村民,他23年如一日,堅持義務擺渡,不取分文,附近村民提起他,都讚不絕口。

據盛老漢介紹,解放前小潭村及附近像這樣的渡口有十多個,那時候沙河兩岸的村民主要就是靠渡口渡河。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徹底解決村民的出行難問題,地方政府投資,先後在沙河上建成了兩座跨河大橋,大大便利了附近村民的出行。為了備村民不時之需,小潭村的人工渡口保留了下來。

因為跨河大橋離村子有一定距離,每天都會有不少村民坐盛老漢的船過河。

盛老漢的船不大,每趟連人帶車能坐不到10個人。

岸邊有一個簡陋的侯船亭,村民們可以在此等候,躲避風雨。

這個土坡上的小窯洞是盛老漢臨時休息的地方。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無論嚴冬酷暑,盛老漢每天堅持在渡口擺渡,有時候他的老伴也會來幫忙。他說,只要自己在一天,擺渡這個活就會幹一天。攝影\劉俊峰 更多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攝客微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