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詞,什麼是律詩,什麼是絕句?三者有何區別?

歐陽格詩詞


一、詩詞包括詩和詞。

詩包括古體和近體。

近體詩唐朝才出現。

古體與近體最根本區別是格律。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除此之外,都可算作古體。唐以前詩全部是古體。

但格律出現後,有些古體也有講究了,不像以前完全不管音律。這從唐以後古風作品多講平仄可見

二、

律詩

有五、七言,八句,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頸聯必須要求對仗。

壓平水韻,一韻到底,不得換韻。首句可以鄰韻通壓。或乾脆不壓。

總之,律詩要求

一句之中平仄交錯,一聯之中平仄相對,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相粘。

以七言為例

一、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例: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二、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例:韓愈《左遷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三、仄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例:杜甫《詠懷古蹟》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四、平起首句不入韻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例: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三絕句

絕句是律詩一半。把律詩攔腰斬斷,或挖去中間兩句,都構成絕句。

絕句無須對仗,首句可壓可不壓。壓韻時可鄰韻通壓。

另:律詩絕句一般壓《平水韻》,詞則《詞林正韻》——現在也有人用今韻。

詩詞入門,推薦王力先生《詩詞格律》。

有問題可留言交流。

分享詩詞文化賬號:詩詞桃花源。





詩詞桃花源


很遺憾,我想問提問者一個問題——您自己懂得近體詩麼?如果不懂,您憑什麼擺出一副“老子不懂但不懂很光榮”的嘴臉?自己不具備最基本的相關知識,又如何有這麼大勇氣來評論別人作品的好壞?這世道難道變得越無知越光榮了麼?

好了言歸正傳,現在來說說這個問題。

所謂詩詞通常是指古體詩詞,“詩”指用文言撰寫的、有韻的文學體裁,廣義的“詩”包括詩、詞和曲。

狹義的古體詩,是指用文言書寫、需要押韻,但沒有詞牌和曲牌的詩歌形式,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指有韻無律的文言詩,一般分為詩經體、騷體、歌行體、新舊樂府體、古風體等,既有齊言(每句字數一樣)也有錯言(每句字數不一定一樣)。

近體詩則指遵循近體韻律(韻用以平水韻為主的中古韻,句用律句,講究粘對,即每兩句為一聯,聯中兩句第二個字平仄相反,上一聯尾句和下一聯首句第二個字平仄相同)的文言詩歌體,所謂律詩、絕句,則是近體詩範疇內的概念。

所謂詞,指按照一定詞牌填寫的文言詩體裁,元代以前詞牌是和樂曲相搭配的,元以後詞樂大多失傳,明清兩代遂總結出“倚聲填詞”的方法,即將前人同一詞牌的作品儘量彙總歸納,標出每個字的平、仄和韻腳,形成每個詞牌的詞譜,後世的創作者根據詞譜填詞。詞用在平水韻基礎上發展出的“詞林正韻”,特點是將平水韻中相近的幾個韻部合併,但個別韻部則拆分到兩部。

所謂曲,指根據一定曲牌填寫的文言詩體裁。和詞的不同,是曲出現較晚,絕大多數曲牌的曲調未失傳,因此既可以倚聲填曲,也可以按音填曲,造成許多曲牌可在正字外添加大量襯字,令其同一曲牌的作品篇幅長短差異很大。不僅如此,曲牌和戲劇關係密切,元以後散曲風氣不盛,主要創作套曲和整出整本的劇曲,即元雜劇和明傳奇(崑曲和南音戲的前身)。曲比較複雜的在於押韻,北曲和南曲用的韻完全不同,南曲使用和詞差不多的詞林正韻,而北曲(元雜劇就是北曲中的劇曲)則使用和今天大鼓之類曲藝相近、沒有入聲且平聲分陰平、陽平的“十三轍韻”。如今南曲因崑曲和梨園劇、南音戲仍然存在,尚有一定生命力,北曲已經非常小眾了。

回到絕句、律詩上。前面說到這些都是近體詩範疇內的概念。

近體詩實際上都可泛稱為“律詩”,即“有格律的詩”,是律詩一詞的廣義用法,而這個廣義的“律詩”又可分為絕句、律詩和排律。

絕句是指由相互粘對的兩聯四個律句組成的近體,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律詩是指由相互粘對的四聯八個律句組成的近體,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原則上第二、三兩聯需對仗(即寫得像對聯那樣)。

排律指由相互粘對的、超過四聯律句組成的近體,第一句不可押韻,除首尾兩聯外每聯都需要對仗,可視作拉長了的律詩。由於清代科舉考試的詩題為五言六韻排律,因此目前保存的排律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形式為最多。

律句有四種形式,即平頭平尾、平頭仄尾、仄頭平尾和仄頭仄尾,有五言、七言兩種,由五言律句組成的叫五絕、五律、五言排律,由七言律句組成的叫七絕、七律、七言排律。

那麼律句有哪幾種?

五言律句分別為可平可仄平,可平平仄仄,可仄仄平平,可仄可平仄(一、三不同仄),七言律句分別為可平可仄仄平平,可平可仄可平仄,可仄可平可仄平(三、五不同仄),可仄可平可平仄。


陶短房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是傳統文化裡一顆璀璨的明珠,不瞭解詩詞的人覺得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會造成誤會,覺得那些寫古詩詞的人是在故作高深,賣弄文采。


其實,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地去了解,詩詞自有它的規律,我們現代人也一樣可以靈活運用的。


我跟書友們一起學習格律詩一年,多少有些瞭解,試著作答,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一、什麼叫詩詞。


歷史上,把有韻的文體作品,統稱為詩,這裡包括詩、詞、曲、賦。從詩的音律角度和時間來劃分的,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這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1、古體詩也稱古風:是指唐以前的所有詩歌。楚辭、樂府詩也都是古體詩。


《江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像這首樂府詩,不講究對仗,沒有句數的限制,押韻也很自由,清新明快、朗朗上口,這就是古體詩。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


二、什麼叫律詩


律詩,每首八句,五字一句的稱為五律,七字一句的稱為七律,特殊的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下面這首七律以我的一篇習作給大家介紹律詩的要求和方法。


《七律·踏春感懷》


冰雪消融萬物生,(1)

遊園老少踏春行。(2)

湖中日暖波光灩,(3)

岸上風微草木榮。(4)

柳影飄搖呼燕雀,(5)

春花爛漫喚鸝鶯。(6)

廊前男女歡歌唱,(7)

國盛家和享太平。(8)


律詩分四聯,


(1)(2)兩句為首聯,也叫起句;

(3)(4)兩句為頷聯,也叫承句;

(5)(6)兩句為頸聯,也叫轉句;

(7)(8)兩句為尾聯,也叫合句。

其中,每句中偶數字的位置是平仄交替的,像第一句中的雪/融/物,就是仄平仄,這是格律詩的相替。


一對聯句中的上下兩句裡偶數字的位置是平仄相對的,像(1)句中246位置的字是雪/融/物,是仄平仄,(2)句中246位置的字是園/少/春,是平仄平。


(1)(2)句是仄平仄對平仄平,這就是律詩中的相對。


一對聯句的下句和下一個聯句的上句,偶數字位置的字要相同,


就是說(2)句中246位置的字園/少/春,是平仄平,(3)句中246位置的字是中/暖/光,是平仄平,平仄平對平仄平,這是格律詩中的相粘。


然後看,這首詩是首句入韻,那麼(1)(2)(4)(6)(8)五句的末字生/行/榮/鶯/平,都是一個韻部,是《平水韻》庚韻,這是押韻。


律詩還要求中間兩聯對仗,以第二聯為例,湖中/日暖/波光灩,岸上/風微/草木榮,平平仄仄平平仄對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兩句保持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節奏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符合對仗的要求。


律詩有固定的格式,把八個分句的平仄做嚴格的規定,在這裡暫不贅述。


三、什麼叫絕句


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也偶有六言絕句,大家一起看古人的絕句——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絕句靈活輕便,不要求對仗,押韻也比較自由。絕句短小精悍,適用於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感想。


四,三者區別。


詩是統稱,絕句和律詩是其中的不同分支。


絕句和律詩的主要區別是字數不同,句數不同。絕句是四個分句,律詩是八個分句。


具體詳見上述回答。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什麼叫詩詞,古人給過一個很好的答案,那就是詩言志,詞言情。古代的詩詞都是配上樂曲用來歌唱的。中國最早在舜帝制禮樂的時候,詩這種文體就已經出現了。所以才有了《詩經》的三百篇。

在唐朝以前,中國是沒有詞的,只有詩,而且主要是古體詩和樂府詩。詞是詩的變種,主要是以固定的曲子去填詞,所以詞講詞牌,而每一個詞牌的格律又有不同。古體詩不講究格律,只要押韻就行。因此,我們看到所謂的《古詩十九首》《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都屬於古體詩。到了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將韻分為193個韻部。唐朝孫愐制《唐韻》將韻部分為195個,詩的押韻也隨之越來越講究。

於是,到了武則天時期,出現了兩位寫宮體詩的詩人,一位叫做宋之問,一位叫做沈佺期。宋之問一直以宮體詩諂媚武則天,想要做其男寵而不得,沈佺期則與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是十分親密的朋友。說起來,這兩位人品都不怎麼樣,但恰恰是這兩位開創了詩歌中的近體詩文體。

所謂的近體詩,主要是由律詩和絕句組成。律詩與絕句又分為五言和七言。律詩每兩句成為一聯,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其中頷聯句與頸聯句要求兩兩對仗,不僅詞的屬性要對仗,連字的平仄也要對仗。並且律詩的押韻必須要嚴格按照《唐韻》進行押韻,律詩的雙數句必須押韻,單數句則不押韻,且律詩必須押平韻。一般而言,七言句講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並且拒絕孤平,也就是一句詩裡只有一個平聲字。押韻來說,唐人多正韻,宋人多押偏韻。正韻是指首句不押韻,偏韻則首句押韻。

七言律詩的格律,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絕句只有四句,因此沒有律詩那麼複雜,但也要根據《唐韻》來進行押韻,同時也講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七言絕句的格律主要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到了南宋時期,平水人劉淵又制《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的習慣,將漢字分為106個韻部,形成了此後近體詩用韻的典範。


傅斯鴻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涉及的詩詞知識比較廣,先說說我所知道的。

1.詩詞一般指的古詩詞,古詩詞的範圍比較廣,由最早的詩集《詩經》開始,到後來的唐宋元明清,古詩詞的寫作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與變化。古詩詞的範圍很廣,包括古體詩,近體詩等。

比如漢魏時期形成的五言古詩,它既沒有一定格律,用韻也相當自由,還有後來的漢樂府詩體,唐詩,宋詞,這些詩體,都屬詩詞。

那麼何為古體詩,何為近體詩呢,古體詩是指隋唐時期,人們將周、秦、漢、魏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束縛的詩體稱為“古體詩”。近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流行於齊梁以後的一種詩體,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

2.至於律詩,是由詩詞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一種詩體。它的產生年代在唐朝,是在唐朝流行起來得一種詩體。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其對格律要求比較嚴格而區別於其他詩體。也因此而得名。

律詩一般一共是八句。通常要求全首統壓一韻,限平生韻。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平仄相對。常見的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一般五言律詩要求每一句必須是五個字,且要講求押韻,偶數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其中,兩句為一聯,所以律詩一共八句,可分為四聯,這四聯分別是:“首,頷,頸,尾”。並且,頷聯與頸聯必須對仗,也就是對偶,押韻,而首聯與尾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

另外律詩也有六律,即每句詩是六個字。這種律詩被成為小律或三韻律。小律對偶要求較寬。通常的律詩規定為八句,但也有超過八句的,被成為長律或排律。排律除首聯與尾聯可以不對偶外,中間上下聯必須對偶。

七言律詩例句: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任何事物都沒有固定的,比如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也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並沒有完全按照格式來寫,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

拗體律詩賞析: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與律絕兩類。古絕可以用仄韻,並且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屬為古體詩。律絕屬於近體詩中的絕句,每首詩只有四句。

律絕共分為五絕與七絕,格律要求與律詩類似。五絕是每句五個字,偶數句可押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

七絕是每句話七個字,押韻要求同五絕一樣。偶數句需要押韻,首句可押韻,可不押韻。

五言絕句賞析: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韻美文


看問題描述,偏吐槽向的,那就分兩塊兒來回答。

  • 如何傳播詩詞
  • 詩VS詞的差別

如何傳播詩詞

現有的詩詞傳播方式,以品評為主。這就使得詩詞與大眾有了疏離感,缺少互動。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也是以知識比賽,附帶評論鑑賞的形式出現。

那麼古代詩詞,在信息傳播方式落後的情況下,為何能傳播開?

因為音樂!

《詩經》上的詩歌,本就有不少是老百姓之間,口耳相傳的流行歌曲。孔子的工作是收集、整理、編輯這些古代流行歌的歌詞,所以《詩經》可以看做是一本先秦流行歌曲歌詞集

在漢代亦有樂府這樣的官方機構,去民間採集兩漢的流行歌曲。

從唐朝一直到唐末大亂的五代時期,帝王和上層社會開始流行豢養伶人。這些伶人或是擅長編寫樂曲,或是擅長奏樂,或是擅長演唱,在這種情況下,古代流行歌從單一的“詩”形式,開始向“詞”形式演化。

到了宋朝,流行歌曲幾乎是“詞”的天下,不再像唐朝那樣流行唱“詩”。

到了元明清,單一的流行歌曲,開始不怎麼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戲劇。戲劇中的某些唱段,又變成了元明清時期的流行歌曲,這就是我們俗稱的“摺子戲”

元明清以來,群眾最喜聞樂見的摺子戲就是《牡丹亭》裡的“遊園”、“驚夢”。到了清朝,流行的是《桃花扇》的摺子戲。

所以啊,離開音樂,詩詞的傳播熱度就一下子冷了下去,想要熱起來,當然還得藉助音樂。

除了音樂外,古代詩詞還有一種互動方式,那就是互相酬答。類似我們今天刷朋友圈、微博、微頭條。只不過唐朝時,流行寫在詩板上。還有就是宴會上行酒令,或者幾名好友聚集在一起聯句,《紅樓夢》裡就有這樣的情節。

這類互動傳播就不怎麼依賴音樂,現在我們還有悟空問答,小編會嘗試每個週末出一個即興即景的詩題,看看能不能帶起互動,互動才是最好的傳播方式。

有喜歡做短視頻的,不妨考慮譜曲,編曲來重新傳播詩詞。

詩VS詞的差別

說到詩與詞的差別,我們需要分解一下詩詞的元素。

  • 修辭技巧
  • 行文結構
  • 聲韻

修辭技巧上


修辭技巧上,詩與詞差別不大。文筆要求“信達雅”,主要修辭手法“賦比興”。

不過在唐朝時形成的近體詩,對於詩中運用的修辭手法,開始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定,比如某句和某句必須對仗等等。

那為什麼在唐朝時,對詩的要求嚴格起來了?因為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考作詩,所以各種要求就多了起來,為的就是有個系統的評判標準,好分高下,具體標準在此不展開。

行文結構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詩的行文結構是嚴格的,必須有“起承轉合”。

但是但是,這依然是因為唐朝科舉制度的產生,才會有這麼嚴格的章法結構要求。在唐朝之前,有講究,但並沒有那麼講究。

總之,在歷經唐宋後,才奠定了詩必須有章法結構詞相對自由的局面。

聲韻

再說聲韻,詩和詞有個最低要求就是押韻。大家看現代詩好像不怎麼押韻,只要打回車鍵換行就可以了,這是個錯覺。

這是因為早期的白話詩,有很多翻譯國外作品,這些外語原詩還是押韻的,並有一定格式。但翻譯後,我們就只能保留意思,無法複製音韻和格式。

再說了,如果詩詞不押韻,和微博段子、小散文還有啥區別?也壓根沒必要稱之為詩詞。

那麼依舊是萬惡的科舉考試製度,讓詩詞在押韻之外,還有平仄聲位置的講究。也依舊在唐宋後,奠定了詩的聲韻要求嚴格,詞相對自由的局面。

題主說的律詩和絕句,都是屬於修辭、章法、音韻相對嚴格的近體詩。以下就直接引用百科了哈。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中國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


姞雪心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有立場需要聲明。關於提問者的描述,我不知道這是請教,還是有意諷刺,對此我認為實屬個人偏見。


首先,每個人都有權利寫詩,也有權利發表詩歌交流。你若認為他們是無知,那又如何評價自己?以個人之喜惡作為評判他人之標準,不是文人該有的心胸。

其次,沒有人天生便會寫詩,之所以今不如古,正是環境使然。如若寫的不好便應當謾罵,今後有幾人願意學詩?有此眼光,不妨教人如何寫詩。

詩詞水平再有限,規則確是不變的,換而言之,詩詞寫的不好也不妨礙傳播詩詞知識。詩詞有道,道有不同,學詩之人應當先學會寬容。

接下來我再回答題目中的問題



什麼是詩詞?

這裡說的詩詞,應當是指格律詩詞,有格律要求的體裁。

格律詩分為絕句和律詩,詞即是詞牌。

絕句與律詩有幾點相似:

一.句式分為五言或七言;

二.押韻必須押平聲,並要求一韻到底;

三.平仄規則相同,遵循相粘、相對、相錯的原則。

絕句與律詩的不同之處:

一·絕句只有兩韻四句,律詩一般是四韻八句,再往上稱為排律;

二.律詩除首尾兩聯之外,中間須對仗,對仗的要求我之前有詳細介紹過,故不重複;

三.律詩首句可押鄰韻,用以襯托本韻,盛行於宋,俗稱孤雁出群。



格律詩與詞的區別

詞要求倚聲填詞,詩與詞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入樂。除了直接以詩作為詞牌之外(如《竹枝詞》等),一般詩與詞的格律多不相同。

在格律上,詞的形式也比較多樣化:

一.字數、句式規則不固定,由曲調決定;

二.押韻用詞韻,即平水韻鄰韻通押;

三·有押平韻聲,也有押仄聲韻,或平仄互葉;

四.同一詞牌亦有變格,或攤破,或減字,或句式不同。

須注意的是,詩有拗救的用法,詞卻沒有,視為出韻。




其實詩與詞的平仄規律,大部分是相通的,掌握詩的格律原理,更容易掌握詞牌格律。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有勞諸君賞讀。


詩詞補習班


一、詩詞

詩詞是對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統稱,中國先秦至明清的所有類型、體裁、形式的古典韻文,都包括在內。無論是詩經樂府,還是唐詩、宋詞,乃至元曲,都屬於詩詞的範疇。只不過,一般都以古體詩、近體詩、曲子詞為代表。

所謂古體詩,也叫古風詩,就是唐朝格律詩興起以前的詩歌,古體詩要求押韻,只不過不太講究平仄和對仗,形式比較自由。因此也有人說,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歌。像李白就以古風詩見長。

下面放幾首各個時期的古體詩:

這是一首遠古歌謠,“卿雲爛兮,糺縵縵兮”寫得多美,讓人感覺到什麼是燦若雲霞。整首詩辭藻華美,格調光輝而燦爛。


這首詩的藝術生命期,是最長之一。直到今天,仍在人們的生活中使用,在婚禮賀詞祝詞中,散發著它的光采。


言短情長,撼人心魄,讀來令人心神激盪。那種堅定、澎湃的語氣,彷彿壓抑了許久的感情,一下奔湧而出,氣勢奔放,橫掃古今。讓人可以鮮明感受到一個剛烈、堅定,不屈不撓的女子形象。




二、律詩

律詩屬於近體詩,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南朝文學獎沈約倡導詩歌的聲律,提出“四聲八病”的觀點,自覺地運用平、上、去、入四聲來協調詩的音律,主張詩應力求做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是一大創舉,到唐朝初期就形成了近體詩。近體詩根據句數的多少又分為絕句、律詩、排律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中的“絕句、律詩”都屬於近體詩。其中絕句又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另外,還有排律。

絕句和律詩最大的不同是,絕句詩只有

四句,不需要對仗;律詩每首有八句,需要對仗。

在這裡先講律詩,前面說了,律詩分為五言律詩,有四種格式;七言律詩,也有四種格式。一共八種格式。

既然是八種格式,那麼我就選八首不同格式的律詩來作說明,先來五律:

1、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注:“溪花與禪意”,“與”字本該是平聲,卻用了仄聲,“禪”字本該用仄聲,卻用了平聲,為拗句,句中自救。


2、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3、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4、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下面是七言律詩,也是四種格式:

1、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2、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意:起句“傷”字、結尾“梁”字本該用仄聲字,卻用了平聲,為拗句,但是他不救,這在杜工部的詩中很常見。



3、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4、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三、絕句

絕句也是八種格式,括號裡的為可平可仄。

1、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2、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3、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4、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言絕句:

1、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2、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3、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注意:第三句第五個字“好”本該用平聲字,卻用了仄聲字,第三句第六字“風”本該用仄聲字,卻用了平聲字,為本句自救。


4、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以上就是律詩和絕句的十六種格式,也是標準樣式,古今不少詩人在創作時,其實也並非嚴格按照這個格式來寫的。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等等,但我們如果是初學者的話,還是嚴格要求自己的好。




四、詞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是配樂的歌詞,用來唱的,所以人們把它稱為“曲子詞”。它起源於隋唐民間,最初是歌舞飲宴間用來助興的。

因為中國的詩,是士大夫文學,雖然中國的詩歌最初也可以唱,但詩以言志,它的內容與花前月下的氛圍是不搭的。民間百姓,如果朋友之間互相宴請吃飯喝酒,需要唱歌助興怎麼辦?所以一種專門適用於飲宴助興的歌詞就產生了。

除了飲宴助興,一些百姓也喜歡唱歌,自己隨口編一些歌詞,但因為文化低,寫的都很俗,被稱為俗曲。絕大部分俗曲都因為不受重視,沒人刊刻而失傳了。

1900年,外國人在敦煌石窟發現有流傳下來的曲子詞,後來經過王重名的整理,一共有161首,稱之為《敦煌曲子詞》,敦煌曲子詞就是所謂俗曲,都是不知道作者的,大多是隋唐民間之人所作。敦煌曲子詞雖然是俗曲,但既然能被人抄下來,然後保存在敦煌石窟,說明是當時寫得比較好,流行得很廣的一些歌詞。比如其中有兩首很成熟的詞,寫得很好,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韻),(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共用四個韻。前闋後二句與後闋後二句字數平仄相同。前後闋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望江南,此調另有《憶江南》、《夢江南》、《夢江口》、《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梅》等多種名稱。據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說,此詞乃李德裕為其妾謝秋娘作,名《謝秋娘》,因白居易詞更今名。唐《教坊記》有《望江南》調,可見盛唐時期已有此調。宋以前為單調,二十七宇,五句三平韻。



詞因為起源於民間,所以在唐朝時,被當時的文人視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的,詩才是正道。但也有很多大文人寫,比如中唐時期有白居易、劉禹錫等,晚唐有溫庭筠、韋莊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學古典詩詞,當然先得掌握詩詞格律。無論是律詩、絕句、填詞,還是對聯詩詞鑑賞,都要懂得漢字的平仄四聲,以及格律。


楚雲卿


詩詞

詩詞,詩和詞的統稱,這裡的詩一般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 詞,特指宋詞。

近體詩

,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作為詩的一種體裁,屬於詩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

詞,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

按照字數的多少,詞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大調亦稱長調(91字以上)。

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也稱之為“片”。


律詩

律詩,通常每首8句。超過8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

就每篇8句的律詩而言,每2句成一聯,共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

其中,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

排律除首尾兩聯不要求對仗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

在押韻上,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絕句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把8句的律詩一截兩開),四句一首,短小精悍。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以五言絕句居多。


每天學點兒國學


唐以後,詩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和今體詩。

古體詩分為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和七言古詩(簡稱七古)。

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

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拘多少。

此外還有一種雜言詩,其中參雜著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有三字,六字,八字,九字句,如李白:夢遊天老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兩類,律詩和絕句。

律詩又分為兩類,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和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

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共八句。

絕句又分為兩類,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全詩四句。

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全詩四句。

用韻:

今體詩(律詩,絕句)用韻,都依照平水韻,而且限用平聲韻。

古體詩用韻較寬。

初學者對用韻和平仄可能感覺困難,實際上還是容易掌握的。有一個方法,就是讀詩的時候把用韻記下,常用的韻很快就熟悉了。

關於平仄,不必硬背,開始可以把各個平仄格式抄下來,邊讀邊對照,慢慢就熟了。同時還會發現哪些字是入聲字。自己寫詩的時候也用的上。

關於對仗,這個比較難。悟空的對對子欄目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訓練的機會,,老一代文人都會寫詩,和他們學過對對子有很大關係,可以說對子能對好了,你已經離一個詩人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