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亞心網訊(記者 徐潔、徐思瑩/文 呂伊晗/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一直在趕路,杜徵兵和哥哥們從湖南到新疆已經疲憊不堪,很難想象四十多年前三哥杜三元是經過了怎樣的七天七夜才到達了新疆。4000多公里的距離,期盼了42年,當兄弟四人站在三哥杜三元的墓前,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鐵道兵杜三元犧牲的時候年僅23歲,和他一樣的199名鐵道兵都被埋葬在距離新疆和靜縣城五公里外的烈士陵園。從杜三元犧牲,家人就沒有放棄過尋找,老父親直到離世前,曾經三次把兄弟姐妹叫到病床前囑咐一定要找到兒子究竟葬在哪裡,去看一看。8月7日,杜三元的弟弟們帶著父親的遺願終於來到了這裡。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有生之年,一定要找到你!”

“我們兄弟姐妹8個,我最小!雖然那時候我只有三歲,但仍記得,他個子很高,頭總是碰到家裡茅廁的門框上。”杜徵兵說,哥哥離開家後,有一次全家人哭的很傷心,當時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杜三元在家排名老三,1973年入伍的時候才20歲 。現在家裡只有一張他的照片,弟弟杜仲春拍下後一直保存在手機裡:“當時部隊招人,爸媽說家裡男孩多,應該有人去當兵,為國家出力。但因為大哥身體不好,二姐沒法參軍,那麼自然就輪到了我三哥。入伍後的第三年,他回家探親可是沒呆幾天就被急招回部隊,沒想到這就是最後一面。29天后,我們就接到了他犧牲的消息。戰友說是因為隧道塌方,哥哥和一個班的戰士都被埋在碎石下。他犧牲的那一年我才11歲!”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在上世紀70年代,新疆的交通條件十分艱苦,與內地連接的鐵路只有一條蘭新線,而在新疆境內的南北疆,均沒有鐵路可行。1974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部隊擔任起了修建吐魯番至庫爾勒鐵路的任務,杜三元就是其中一名鐵道兵。在艱苦的施工條件下,鐵道兵們靠肩挑手扛,用8年時間,鑄就了一條連接南北疆的鋼鐵大道。為了祖國的建設,新疆的發展,這些鐵道兵戰士們不但獻出了青春年華,還有的和杜三元一樣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你是全家的驕傲,我們一定要找到你!哥哥,今天,我們來帶你回家!”杜仲春含著淚用手小心翼翼將墓碑旁的土裝進紙盒裡。他說,來的時候母親讓他們帶上了父親墓旁的一捧土和一株草,希望能撫慰哥哥四十多年的孤獨,囑咐也帶一些墓碑旁的土回家,願哥哥能魂歸故里。

“要努力找到所有烈士親屬”

“烈士證上註明哥哥被安葬在烏魯木齊,後面又被告知墓被遷到了和靜,這次也是因為看到今日頭條的信息,才找到了。”杜清明說,就在半個月前,頭條尋人發佈的《尋找湖南南縣籍烈士杜三元后人》的消息被兒子杜文看到,他們就立刻與頭條尋人取得了聯繫,並確認了哥哥的信息。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來到和靜縣烈士陵園後,杜清明才知道,這裡有202位烈士,其中199名是鐵道兵。在2014年陵園建成前,這些烈士的遺骸被分散的葬在當年修建鐵路沿線的12處。隨後和靜縣民政局把這些分散的烈士墓遷移至陵園,經過梳理,烈士名單涉及17個省市,其中四川最多,還包括陝西、甘肅、遼寧等地。民政局為了尋找烈士親屬,聯繫全國各大網站發佈消息,隨後陸續有20多名烈士親屬與民政局取得了聯繫。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十幾年前我就關注到這些烈士的事,也開始想各種辦法幫忙聯繫、尋找這些烈士親屬,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給我信心的是,今年6月烈士魏聚增的家人通過媒體發佈尋找信息,並順利的來到新疆祭掃,這讓我堅定做這件事情的信心。”曾就職於新疆巴音郭楞日報的記者汪濤也一直為尋找烈士後人奔波著,通過梳理名單後聯繫烈士籍貫地的媒體,幫忙一起尋找。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通過汪濤的信息,今年7月份開始,今日頭條也聯合和靜烈士陵園,發佈了4位烈士的尋親消息,不到一週時間,4位烈士的親屬全部找到。

目前,通過各方的努力,現在尋找到並與和靜縣民政局取得聯繫的已有36名烈士的親屬。

“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裡”

走進和靜烈士陵園,園區高大雄偉的人民烈士紀念碑、十餘米的浮雕牆,通往烈士墓區道路兩側的緬懷長廊和緬懷亭,靜靜的守護著203名烈士忠骨。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今年陵園來了很多人,有曾經的鐵道兵老戰士,遠道而來祭掃的烈士親屬,還有當地的市民、學生...烈士們不再孤單,他們的故事應該讓更多人知道。”55歲的韓新敢為烈士守陵已經三十多年,他和妻子20年來一直守著家附近的二十多個烈士墓。在和靜縣烈士陵園建成後,韓新敢繼續來到這裡守園。四年過去了,很多人來陵園找親人和戰友,只要一說名字,他就知道這個烈士葬在陵園的哪個位置:“守著他們特別踏實,只要這裡需要我,我會一直守著他們!”

“我是1978年的兵,當時在鐵道兵五師23團。這是我第六次回來了!”除了常年守靈的韓新敢,很多老兵和張亞軍一樣,也會經常來到這裡祭拜戰友。這次,和張亞軍一起來的一百多名老兵來自全國各地,他們已經把和靜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這裡不僅埋葬著曾經並肩戰鬥的戰友們,鐵道兵精神也已經深深紮根在了這片土地上。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時隔四十二年後的“相見”:哥哥,我們回家吧!

烈士陵園中的紀念碑形似“H” 寓意和靜縣,陵園已成為縣級國防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一草一木,到園區的擴建,這裡的變化傾注了和靜人的心血,和靜縣民政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黃曉萍一個月要來這裡好幾次:“這些烈士不僅僅是烈士家屬的驕傲,更是和靜縣的驕傲,紅色血脈需要傳承,鐵道兵的精神和故事更需要我們來告訴下一代。雖然目前我們收到越來越多的好消息,沒有被尋找到親屬的烈士人數也在減少,但是我們還是會不遺餘力的去繼續尋找,加強與媒體合作,越早一天讓他們重聚,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