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成爲「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第一次聽到斜槓青年的我彼時還在還在上大學。

“我要做個斜槓青年,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富婆。”遠在北京奮鬥的大歐和我說。

“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Marci Albonher)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感嘆大歐的見多識廣之餘,我也有些疑惑,為啥叫成青年?大歐明明是個和我一樣20出頭的小姑娘啊。

有小夥伴到我的公眾號下留言,表示醍醐灌頂:“以後就本職工作就不用上心了,專心做一個斜槓青年。”

看到這個回覆,我心裡咯噔一下,我是不是把小夥伴給坑了?

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1

你刷的可能是假斜槓

所謂斜槓,應當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飛躍,而非焦頭爛額慌亂之下的逃竄

展示自己的個性和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能力

很多趕時髦的“斜槓青年”,看起來斜槓各種豐富,但實際上可能連基本的一技之長也不具備。

中國古代寓言裡就有這麼一位斜槓青年:鼯鼠。《荀子·勸學》中寫到:“梧鼠五技而窮,五技渭: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會飛飛不高,爬樹爬不高,游泳遊不遠,挖洞挖不深,會跑跑不快)。”天敵一來,鼯鼠就只能束手就擒。

如果是為了有個(chui)性(niu),愛往哪裡斜都是自由。我可以自我介紹成:貼心奶爸/足球場上的老將/股市價值投資者。

實際上是:無原則的女兒奴/球場人形木樁/6000點進的股市至今沒解套。

相熟的朋友看到,清楚我是什麼貨色,呵呵一笑,無傷大雅。本人也知道自己毛病多,終究沒臉拿著薪水再去趟A股這渾水。

怕就怕,自己當真。

給同學拍照,大家都說好看,槓:獨立攝影師;

在空間裡寫了30000字的感情日記了,好多同學點贊,槓:情感作家;

給自己開了一個公眾號,閱讀量居然過百,槓:自媒體

其實一切都是自我安慰。

所謂斜槓,應當是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的飛躍,而非焦頭爛額慌亂之下的逃竄

有些自詡為“斜槓青年”的小夥伴們,可能從頭到尾就沒有讀過麥瑞克·阿爾伯的《雙重職業》這本書,僅僅憑聽到的道聽途說和自己的猜測,樹立了一個自己眼裡所謂的“斜槓青年”。

作者表示這個鍋她不背。

麥瑞克對於想做斜槓青年的小夥伴們提出過忠告:

你可以斜槓,但別一擁而上。不要指望同時以三個身份開展三個職業。大多數斜槓,需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歲月的磨礪,從基礎做起逐漸成就卓越。只有在堅實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添磚加瓦,斜出特色,槓上開花。

所以,去互聯網上搜索一下知名的職場“斜槓青年”,但凡做出些成績的都至少是30+的中年人,企業家/登山愛好者/滑翔傘玩家的王石,美贊臣高管同時寫出10萬+微信文章的薇安;PPT專家/大學生導師/社團運營專家的秋葉大叔,創業者/生涯規劃師/暢銷書作者的古典;就算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帆風順的李叫獸(自媒體/營銷諮詢顧問/百度副總裁)也要將近30歲了。

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2

斜槓,是一條艱苦的旅途

斜槓之路充滿荊棘,並非鮮花滿地的時尚之旅。

斜槓分開的兩項技能,並不能太相似,比如數字營銷/社交媒體營銷,再比如攝影攝像。

兩者有太多相通之處,這個跨界難度係數不高,往往不被外行認可是跨界。

斜槓分開的技能差距太遠,就會很累。

我認識的斜槓青年中,小紅拖拉機算一個,額,83年出生的他其實也算是斜槓中年。

本職工作是互聯網科技初創公司HRD的他,到了晚上就化身知識網紅,他是知乎人力資源,心理學以及職業規劃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我曾經問過他,如何平衡本職工作和斜槓生涯,他的回答是很實在也很無奈:少睡覺——別人上班他上班,別人下班他讀書,別人睡覺他碼字。

魯迅的話放在他身上倒是極為合適的:

哪有什麼網紅,我只是把你們睡覺的時間都拿去寫作了

就算如此,他也在做減法,推掉了很多能賺錢的機會,只為寫一本自己的書。

另外一位我認識的斜槓青年,人稱洪老爺,今年45歲,在職場打拼了20多年,先後在多家外企/民企擔任人力資源總監和人力資源副總裁的崗位,年薪200萬。

今年年初,他辭掉了百萬年薪的工作,開始了自己的斜槓生涯,從運營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洪老爺的百萬年薪成長手冊》開始。

儘管作為多年的企業高管,他有著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職業積澱,但他也有短板,用他自己的話說:“我20多年沒有自己寫過長文章,過往都是我講得多,寫得少。如今一朝辭職,反而要逼著自己寫長文章。我才發現,寫作真的很難。”

我看過洪老爺的文章,每篇都是3000字+的訪談文章,要涵蓋好問題,精彩回答,以及睿智點評,確實不容易。

5個月後,他交出了25篇原創文章,21次高管對話,以及1萬+粉絲的成績單。

我問他,一篇文章需要花多久?

他告訴我:採訪需要2-3個小時,整理文字最後寫出文章還需要3個小時,基本上一天的功夫全砸在文章上了。

洪老爺是辭職了,但是他還是標準的斜槓中年,健身達人,身材讓我這個年輕十歲的人看起來就是一堆移動的五花肉;他組建了廣州第一隻民間賽艇俱樂部,並擔任賽艇隊隊長;而且還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們做領導力培訓課程,所以並不算清閒。

“時間夠用嗎?”我問他

他回答:“我45歲,父母已經去了;我和太太是丁克家庭,沒有孩子。我的時間可以幾乎全部投入在我喜愛的工作上——當然還是時間緊張。”

斜槓,註定是一段文化苦旅。《雙重職業》的作者麥瑞克,也給斜槓職場人提過建議:

所謂的斜槓組合,最好是那些和你工作有關,而且是那種可以槓在互聯網或者槓在下班時間的那種。

程序員、信息圖設計師和作家都能夠有彈性時間,分分鐘拿起電腦平板就可以開始斜槓生涯的工種會更容易。

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3

斜槓職場人,危機or契機

改變受眾的心智,往往是極難的。

畢業工作以來,最大的感觸就是職場一直在變化,從最初的外企黃金時代,到了民企崛起,再到互聯網初創公司的興起。

職場偶像,從最初外企高管唐俊、李開復,到BAT的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宏,再到共享經濟時代的程維、胡煒煒。

職場人也在變。相比當年為了養家餬口掙扎在生產線上,一旦被辭退身無其他本領的產線工人們,如今的職場人不再滿足於生理和安全需求,而是更上一層樓,希望通過工作贏得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斜槓職場人在不斷增加。在斜槓的同時,不少職場人也有隱憂:領導是不是不喜歡員工分心其他事情?HR招聘時會不會歧視有斜槓職場人。

其實你想多了。

如今的招聘經理不少也都是80後的小夥伴,大家反饋的主流觀點是:

斜槓職場人一般不會減分,相反,如果斜槓的搭配合適,將是求職的加分項

首先看斜槓職場人的核心技能,是否能勝任企業的崗位需求;如果這一條不匹配,斜槓得再精彩也無濟於事;

其次看斜槓技能是不是與核心技能相輔相成,比如招市場經理,如果候選人本人運營個人公眾號,或者是某個社交媒體上的大V,有著出色的個人品牌,那顯然對做好本職工作是加分項。

最後看斜槓技能是否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是否與本職工作有利益衝突。我也遇到過有“斜槓青年”為了給自己寫書湊材料,把應該保密的客戶案例給寫到了書裡,導致最後黯然離職。

唯一明確表示不敢用的是地產公司的招聘經理,她也很無奈:不是我歧視斜槓職場人,而是我們公司都是一個人頂三個用,再出色的斜槓青年來了單槓都懟不完。

那麼職場老闆們對斜槓職場人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

全球頂級人力資源諮詢公司美世的中國區CEO李兆琦女士,也就這一話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建議企業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斜槓職場人

“職場人在企業的角色是員工,但在生活中、在家庭裡、在網絡上,他們絕不會只有XX公司員工這一個身份。一個完整的人,既有生活中的角色,也有職場上的角色。企業應該接納職場人做完整的自己,並尊重完整的員工,這才是

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職場人通過工作來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生理需求(掙錢吃飯),實現一定程度的社交需求,而在理想的工作崗位上,員工還是實現獲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價值的需求。如果工作崗位上不能實現這些需求,自然而然的,員工就會在私人時間以斜槓青年的方式實現自己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訴求。

未來的企業將越來越平臺化,提供一個出色的舞臺供出色的職場人展示自己的能力,未來的職場工作的方式也有出現變化,工作內容將越來越項目化,職場人能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

企業擔心員工不能為工作百分之百投入,也是情有可原。但如果以強制和反對的方式,並不能扼殺斜槓青年,反而只會將出色的人才擠出企業。企業最好的選擇是順應趨勢,擁抱斜槓青年,理解尊重他們的訴求,並將工作內容和員工的興趣愛好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幫助他們實現物質和精神上的訴求。”

李兆琦還補充,員工在業餘生活的愛好值得鼓勵,往往對工作也有幫助。比如,熱心公益事業的員工,往往在職場合作中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

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4

斜槓,不僅是改變自我

我們打造自己的人設和品牌,而我們的受眾給我們貼上標籤。有一天,你想改變自己的標籤時,你的受眾同意嗎?

作為營銷人,我清楚轉型有多難。

營銷學經典理論《定位》闡述瞭如何進入顧客心智,以贏得客戶青睞的定位之道;同時也提到重要的一點:

一旦受眾認可了你塑造的定位,給你貼上了某種標籤,你再想撕下標籤轉型,改變人們心中對自己的認知,那就難上加難了。

以哈根達斯為例,在歐美市場哈根達斯是典型的超市冰淇淋,但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哈根達斯搖身一變,不再走超市模式,轉而瞄準了當時一片空白的高端冰淇淋市場,將哈根達斯定位成了一種高端產品。但如今不論在中國做得如何風生水起,回到美國市場上,客戶依然只認可它是一個超市商品,無法將它和高端冰淇淋等同起來。

哈根達斯如此,斜槓中年也是如此。

在如何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我成了“斜槓中年”!

寫在最後的話

斜槓,將是未來職場的趨勢。職場上將出現越來越多的斜槓員工。

但斜槓是以堅實的核心技能作為基礎,缺乏核心技能的斜槓,即使再多,也不足為道。

Slash的意思是斜槓。我不清楚,當麥瑞克·阿爾伯推出Slash這一概念時,她有沒有想到在中國,這個詞的翻譯會和“青年”緊密的結合起來。而在我看來,成就出色的斜槓,重質不重量,靠的不是疊加斜槓數量,而是沉澱下來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

而這都要花時間。

雖然最後成就斜槓時,我們可能已經邁過了而立之年,甚至到達了不惑之年

或許那個時候,斜槓帶來的體驗,又讓我們有了重回青春的感受,這也許是譯者的本意。

須知,出色的斜槓,往往不是年輕時期就能輕鬆實現的。

讓我們從青年時代打好基礎,做一個成功的斜槓中年——雖然聽起來不夠酷。

我是米小粒

助你生根,伴你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