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

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姬喜

  • 周朝君主

周烈王(?—前369年),姓姬,名喜,為周安王之子。前376年到前369年在位,又稱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姬喜死後的諡號為烈王。

  • 本名

    姬喜

  • 去世時間

    前369年

  • 在位時間

    公元前376年登基(在位8年)

  • 諡號

    周烈王

  • 朝代

    東周

基本介紹

秦獻公當政時,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風翔)遷到東部的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市),以便於向東發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內政,加強王權。他還清理戶籍,整頓軍隊,注意發展經濟,使國勢好轉,為日後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公元前371年,秦獻公發兵攻佔了韓的六座城市,成為秦向東發展的開始。

人物事蹟

齊威王朝拜周烈王。當時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諸國都不來朝拜,唯獨齊威王來朝拜,因此天下都稱齊威王賢德。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告訴他,自從你為官以來,誹謗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人民富足,地方生活安定。這就是你不侍奉我的左右近侍,求他們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然後齊威王賞了即墨大夫。後來又召見東阿大夫,告訴說讚譽你的話天天都有,然而我派人去巡查發現田野不闢,人民陷於貧窮飢餓中。過去其他國家侵佔我友國領土時你也不幫忙!這就是你侍奉我左右近侍,所以他們才幫你說好話的原因吧!就在當天齊威王將讚譽東阿大夫的近侍們進行了處死。於是群臣再也不敢巧言欺詐,凡事務必說明事情,齊國因而成為了天下強國。

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

在位貢獻

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間,是秦獻公在位的後期。秦獻公當政時,廢除了野蠻的殉葬制度,將國都由雍(今陝西風翔)遷到東部的櫟陽(今陝西省臨潼市),以便於向東發展和接受先進的文化影響,擺脫舊貴族勢力的影響,以及整頓內政,加強王權。他還清理戶籍,整頓軍隊,注意發展經濟,使國勢好轉,為日後秦孝公時候的商鞅變法準備了條件。公元前371年,秦獻公發兵攻佔了韓的六座城市,成為秦向東發展的開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 姬喜死後的諡號為烈王。

周烈王的葬禮

周烈王的諡號為“烈”,什麼是烈呢,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這些名詞似乎僅僅就只是名詞,很難想象周烈王可以做到這些功績,他也不可能做成。所以,周烈王的諡號,無非是種尊稱而已。

當然,與周王朝那些倒黴的君主比起來,周烈王之世或許未曾與諸侯們發生過多交集,戰國七雄崛起,諸侯們打來打去,無暇顧及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室貴族們的生活,顯得異常的安靜,沒有人來打擾,甚至連周烈王的葬禮,有的諸侯也不願來打擾。

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

周烈王留給後世的東西不多,其中有一樣,卻算是荼毒後世。《戰國策》中記載一段故事,說是周烈王駕崩以後,大多數諸侯還是及時前往周王城憑弔,唯獨齊國使臣卻晚來了許久。當時不知道周王室裡掌握臨時過渡事務的是哪位官員,可以說是大膽,竟然以齊國晚來故,公開責罵齊國。

齊國此時是齊威王初期,齊國正當崛起,聽說泱泱齊國居然被落魄的周王室責罵,心中大怒,罵出了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話,“‘叱嗟,爾母婢也!”。什麼意思呢?用現在話說,就是你的媽媽是個賤人。中國民間罵人之時,若是帶上對方母親,往往是惱怒至極才會出口。

周烈王的葬禮,也因此成為天下笑話。而那句國罵,歷經千年變化,也終融入民間,成為吵架必備。周烈王若是泉下有知,恐怕會以此為辱,周王室素來倡導禮儀之邦,卻被臣下辱罵至此,還因此給千年中華留下此等糟粕,實在是無禮。這也給繼任者周顯王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

到周顯王時期,戰國格局已定。沒落的周王室,再也無法與諸侯們相抗。周顯王在朝的階段,集中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321年期間。這個時期,可謂是刀光劍影,征戰不休。南方的楚國,其實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楚國的第一位稱王的君主是熊渠,經數百年發展後,到周顯王時期,楚國也已經成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這個時期執政的,主要有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都曾與中原諸國有過紛爭,實力不容小覷。

此時的魏國,處於最為強盛的時期。魏國因魏文侯的改革而變得強大起來。到魏惠王時,魏國兵強馬壯,文臣武將雲集,魏國的都城也成為天下人才最嚮往的地方。但魏惠王比較好大喜功,四處征伐,遭遇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徹底消耗了魏國的有生力量。但魏惠王還是在公元前334年,也就是周顯王在位三十五年時,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在西方的秦國,在齊魏相約稱王之時,秦惠文王即將繼位。而魏國留不住的人才衛鞅,也將來到秦國,開啟功蓋千秋的超級變革。此時的魏國,注意力集中在中原地區,放鬆了對秦國的警惕,歷經20多年的變革,秦國在魏國的背後成長為一棵參天的大樹,其陰影也將在不久之後籠罩四野。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改“公”稱“王”,並改元為更元元年,成為秦國第一王。此時,是周顯王在位四十四年。

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周烈王姬喜

此時的韓國,在位的是韓宣惠王。韓國經歷申不害的變法,本有圖強之意,可惜時機不對,被強大的魏國看上,幾場大戰下來,韓國險些被滅國。韓宣惠王繼任後,就開始收拾爛攤子,也是極不容易。魏惠王見韓國反正也掀不起什麼大浪,為了穩住自己身邊的這個小弟弟,便邀韓宣惠文並尊為王。

苦寒之地,燕國。有個燕易王,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奪取燕國十城,但通過蘇秦遊說,齊宣王便歸還十城。燕國在慢慢恢復中發展,而燕易王為了表達燕國的威風,也在公元前323年,也就是周顯王四十六年的時候開始稱王。

趙國此時也有個雄主,就是趙武靈王,搞了個胡服騎射,趙國逐漸強大起來,經幾代發展,居然將兄弟國家韓國和魏國遠遠拋在後面,其根源也就是在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也是在周顯王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