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團:吉林省扶餘市滿族新城戲劇團

滿族新城戲是20世紀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葉,以流傳於吉林省扶余一帶的滿族曲藝八角鼓為基礎而逐漸發展而成的。因為扶余鎮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為新城戲。

滿族新城戲,它既有別於評劇,又有別於人們喜聞樂見的東北二人轉。新城戲是在久遠的滿族民間說唱藝術《八角鼓》的基礎上發展創作的一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新劇種,曲調優美動聽,委婉抒情,表演不落俗套,別具一格。

天下第一團:吉林省扶余市滿族新城戲劇團

現今存留的曲牌有〔四句板〕、〔茨山〕、〔揀菊花〕、〔太平年〕、〔靠山調〕、〔柳青娘〕、〔數唱〕等二十七個。發展為新城戲後,八角鼓逐漸成為板腔體和聯曲體相結合的綜合體式,其板腔部分是以八角鼓的〔四句板〕、〔靠山調〕兩個曲牌為基礎,吸收了其他曲牌的個別樂句發展而成。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八角鼓逐漸形成了慢板、三眼、原板、彈頌板、行板、快四板、數板、垛板、流水、快板、散板(包括導板和快打慢唱)等各種板式。根據演出的需要,也經常使用一些獨立的曲牌,如〔太平年〕、〔剪剪花〕、〔茨山〕、〔數唱〕、〔娃娃腔〕等。八角鼓在板腔和曲牌的運用上也比較靈活:有時板腔和曲牌結合使用,有時只用板腔,有時則是把曲牌聯接起來使用。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旋律經常使用四、五度的連續跳進,又二度上行的旋法,加之旋律進行跳動幅度較大(有的竟達兩個八度),拖腔長而委婉,因而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男女分腔採用同調異腔的方法,即男女腔基本上相差四、五度。八角鼓的主奏樂器是高胡,配以二胡、揚琴、三絃組成四大件。但也有的板式和曲牌如彈頌板,就只用琵琶和古箏,打擊樂器則配以八角鼓。數板只用揚琴和八角鼓。

新城戲音樂整體上以八角鼓為基礎,吸收滿族民間音樂(滿族民歌、太平鼓等),以板式變化為主,兼用曲牌。行當以生(小生、老生)、旦(青衣、花旦)、醜(文丑)為主,長於表現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以及輕鬆喜悅的故事。1963年以後,曾編演一些多行當的文武並重的劇目。表演取京劇的唱、做、打兼收滿族民間舞蹈,具有滿族歌舞特色。唸白可以分為韻白與散白兩種。韻白類似評劇的上韻,多用於古代戲官宦和才子佳人。散白是東北地方語音的說白,多用於古代戲中平民百姓和滑稽腳色。在現代戲中一律運用散白。

天下第一團:吉林省扶余市滿族新城戲劇團

新城戲的腳色行在該劇種創建的初期,基本上是沿用京劇的行當體制。其中以旦腳的青衣和花旦為主。如古代戲《箭帕緣》裡的主人公貞娘(花旦)和現代戲《戰風沙》裡的主人公楊松梅等。七十年代末期,劇團開始著重建設滿族戲曲的腳色類別。自滿族題材古代戲《紅羅女》的創作之後,就大致放棄了原有的行當。在人物表演上著重從年齡、身份、性格等特點出發,並無明顯的行當屬性。新城戲的身段大多從滿族民間歌舞中提煉而成,亦無固定的行當程式。

骨幹演員有胡靜雲(1942_1986 )英年早逝,一代名伶。她在戰風沙中演唱的‘扶余是個好地方’在群眾中廣為流傳),張來仁、孫麗清、楮夫、宋秀琴、張洪發(已故)、趙彩霞、魯忱、佟漢達、侯連壁、吳克志、邊麗梅、馬淑琴、徐露薇、張淑芬等;音樂張憲(後調到文化局、工商局,現退休)、鄭治(後調油田退休)、揚欣欣、揚柏森(電視劇劉老根作曲)、李景陽、印再森(瀋陽音樂學院教授)等;。

天下第一團:吉林省扶余市滿族新城戲劇團

演出劇目有三十多個,如移植的有:“喬老爺上轎”、“春草闖堂”、“劉三姐”等;自編現代戲“戰風沙”、“一堂課”“小家白玉”等;自編滿族劇目“紅羅女”、“薩麗瑪”、“繡花女”、“皇帝出家記”等,1992年新城戲“鐵血女真”獲戲劇文華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主要演員劉海波獲中國戲劇梅花獎;舞美獎由呂也厚(吉林文聯特邀)、齊世明、揚慧先等人獲得。此劇中央電視臺在首都人民劇場現場直播。 近來又排演了大型新城戲“黃天后土”,反映了乾安縣一位勞動模範的不平凡生活。新城戲紮根於群眾,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