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數十年間,雖然沒有再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但局部戰爭衝突從未間斷。馬島之戰在戰後局部戰爭中的典型意義在於,雙方爭奪目標是荒涼、偏僻卻擁有豐富資源的一群海島。作戰雙方一方是老牌強國,擁有各種現代化軍事裝備的英國;另一方阿根廷雖相對弱勢,卻準備已久,戰前大量採購了西方先進武器,且在家門口開戰,擁有天時、地利。雙方使用西方先進武器在南大西洋的無人海域進行的這場海空大戰成了西方各種先進武器的一次實戰檢驗,因而備受各國關注。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1982年4月2日凌晨,浩瀚無垠的南大西洋巨浪排空,夜幕正沉,一支龐大的阿根廷海軍特混艦隊乘夜悄然駛向英國軍隊駐守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首府斯坦利港,準備一鼓而下之。這支阿根廷艦隊以兩艘新式英制42型導彈驅逐艦為前導,以被視為阿根廷海軍驕子的“5月25日”航空母艦為核心,輔以坦克登陸艦、佈雷艦、護衛艦及舊式驅逐艦和海上供應艦若干,浩浩蕩蕩。各艦還搭載登陸部隊數千人,計為海軍陸戰隊2個步兵營、1個野戰炮兵營、1個兩棲直升機空降營及若干導彈兵、工兵、炮兵分隊,等等。與此同時,另一支較小的阿根廷海軍分艦隊,也搭載若干登陸部隊,正在駛向另一處作戰目標——福克蘭群島以東英軍駐守的南喬治亞群島的途中。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伴隨著阿根廷艦隊出擊的號角聲,轟動20世紀80年代戰略界的一場現代海空戰序幕隨即拉開。阿根廷艦隊此行的目的十分明確:奪取英國控制的南大西洋三大群島——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群島、南桑德韋奇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群島、南桑德韋奇群島等三大群島皆位於阿根廷以東的大洋上,自西北而東南依次呈線狀散開,正好構成了南大西洋通往南極大陸的天然踏腳石。其中福克蘭群島西距阿根廷海岸約500公里,是三群島之首。由福克蘭群島向東南航行1300公里,可達南喬治亞群島;由南喬治群島再向東南航行700公里,即達南桑德韋奇群島。而由南桑德韋奇群島向南航行200公里,便是世人矚目的南極大陸。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南大西洋三群島以福克蘭群島最大,共包括346個大小島嶼,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有居民2000人,首府是斯坦利港;南喬治亞群島次之,總面積3700平方公里,居民人數隨季節增減,或數十人,或數百人不等,首府是格里特維肯港;南桑德韋奇群島最小,由大小7個島嶼組成,面積只有310平方公里,且無常住居民。三群島總計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居民不過數千人。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這三個南大西洋群島雖然人煙稀少,氣候酷寒,堪稱不毛之地,卻蘊藏有極豐富的多種資源。其附近海域是巨大的高產漁場,海底石油蘊藏量更高達2000億桶。在戰略上,它又居海上交通要津,不但扼制歐美石油運輸線,且扼制通往南極大陸的通道,而南極大陸又是人類最後一個尚未開發的最大資源庫。甚至有斷定爭奪三群島的戰爭,是爭奪南極資源的前哨戰。可以說,控制了三大群島,就取得了通往南極資源庫的通道。而控制三大群島的關鍵,又在於控制福克蘭群島。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早在公元1502年以前,人類已開始涉足南大西洋這三個遠離南美大陸的群島。公元1690年,一個叫約翰·斯特朗的英國人,不幸被大西洋颶風颳到一個當時還無名的海島上,他由此無意發現了兩個無名大島及其中間的一道海峽,並命名為福克蘭海峽,英國人從此知道了這一群島的存在並將其命名為福克蘭群島,並據此認定其主權歸屬英國。到公元1764年,法國人搶先在福克蘭群島建立定居點,並按法語稱之為馬爾維納斯群島。同一群島於是就有了兩種稱呼,英國人和法國人各不相同,而阿根廷人則延用法國人的稱呼。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公元1767年,當時擁有海上霸權的西班牙宣佈南大西洋為其獨佔勢力範圍,從法國人手中接管了該群島。1816年,在拉丁美洲獨立浪潮中,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統治獲得獨立,同時也順理成章地繼承了西班牙對馬爾維納斯等群島的主權。隔了17年,海上新興強國英國以其公民最早發現該群島為由,武力驅逐了守島的阿根廷駐軍及總督和島上居民,強佔了福克蘭群島,亦即阿根廷人所稱呼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英據馬島後,英、阿雙方就馬島主權歸屬問題一直爭議不止,雙方進行過一輪又一輪毫無結果的外交談判。阿因國力有限,對英無可奈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力嚴重衰落,阿根廷經濟卻迅速發展,雙方國力差距大大縮小。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阿鑑於英、阿外交談判毫無進展,開始秘密備戰,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從國際上大量採購各種先進軍事裝備。包括法制“幻影”飛機和“飛魚”導彈,準備以武力恢復對馬島的主權。到開戰前,阿軍已擁有現役兵員18.6萬人,各型作戰飛機500架,包括一艘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戰艦20餘艘共12萬噸,成為南美一支最引人注目的力量。

英國政府雖然慮及阿根廷可能武力進攻福克蘭群島,但苦於距離過遠,補給困難,費用高昂,不能在福克蘭群島常駐大批有力部隊。其駐守福克蘭群島的部隊只有200人,另有22人駐守南喬治亞群島,皆只有象徵意義。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1982年4月2日,阿軍向福克蘭群島發動了期待已久的進攻,其海軍陸戰隊借夜幕掩護悄然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向各預定目標發起全面突擊。一群阿根廷海軍“蛙人”首先以奇襲方式奪取了福克蘭群島首府斯坦利港的燈塔,切斷了英軍與外界的聯絡信號。而後阿軍主要突擊部隊分兵奪取了斯坦利機場、港區,圍困了駐守總督府的英軍主力。英軍在短暫抵抗後,因寡不敵眾,只得繳械投降。是役攻方2死1傷,守方無一傷亡,福克蘭群島就此易手。阿根廷在150年以後,重新在馬爾維納斯群島上升起了自己的國旗,並重建行政機構,恢復了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阿因初戰勝利,舉國歡騰。

在此期間,奔襲南喬治亞群島的阿根廷海軍分遣隊,也成功地制服了少量英國駐防軍,控制了南喬治亞群島。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英帝國,其綜合國力在世界上排名位次雖然急劇衰落,但究竟是百尺之蟲,僵而不死,仍然維持相當實力。享有幾世紀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國海軍不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而且在數量上僅次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居世界第三。其陸、海、空綜合戰力,尤其是海、空軍遠洋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對阿軍享有很大優勢。但英軍有兩大弱點,一是其本土遠離戰區,由英倫三島到斯坦利港的海上航程約為1.3萬公里,由英國在大西洋中部中轉基地阿松森島到戰區的距離也有6000公里。快速戰艦即使以時速30海里的極限航速,晝夜航行,也需費時半月,方能由英國本土抵達戰區,這給艦隊活動能力和後勤保障工作造成極大困難。英軍另一個弱點是其海、空軍以蘇聯為其主要假想敵,在北約編成內,以在北大西洋反潛作戰為基本任務,因而在多霧、潮溼和酷寒的南大西洋作戰非其所長。可以認為,馬島之戰是一個遠離戰區的中等海軍強國與一個享有天時、地利的中等海軍次強國間的較量。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4月2日,阿佔馬島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英國立即宣佈與阿絕交。英軍統帥部迅速調集三軍主力並徵用大量商船,迅速組成一支特混艦隊,開赴南大西洋戰區。其編成內包括小型航空母艦和其他大、中型戰艦70餘艘,輔以補給艦船共100餘萬噸,搭載各型作戰飛機270餘架,地面部隊9000餘人。4月5日,英軍先頭艦艇離港出航,主力隨後跟進。浩浩蕩蕩殺奔南大西洋戰區。在此同時,英軍一個“火神”式戰略轟炸機大隊轉場調往臨近戰區的阿松森島;在大西洋活動的核潛艇也調頭駛向戰區,並在4月12日進入陣地,執行海上封鎖任務。

阿根廷方面聞報英國艦隊出動後,斷定惡戰在即,趕緊向馬島搶運支援兵力和作戰物資。駐馬島阿軍迅速增至1.3萬餘人。阿還建立了南大西洋戰區司令部,統一指揮戰區防務,嚴陣以待。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4月22日,英海軍特混艦隊先遣部隊經半個月遠航,進入戰區,並於25日突襲南喬治亞群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首戰告捷,迫降阿根廷守軍百餘人,並擊傷駐泊該港的阿海軍潛艇“聖菲”號,奪取了進攻馬島的前進基地。4月28日,英艦隊主力進入戰區,並宣佈封鎖馬島周圍海域。

從5月1日開始,英阿馬島之戰進入第二階段。英軍以其佔優勢海空力量,嚴密封鎖駐馬島阿根廷守軍與其本土的聯繫,並在封鎖與反封鎖的纏鬥過程中,逐步消耗阿海、空軍實力,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阿根廷也力圖打破英軍海、空封鎖,並儘量消滅英軍海上作戰平臺,因而一面出動海軍艦艇佯動,調動英國海、空軍,同時集中岸基航空兵,對英軍發動了一波接一波的連續空中攻擊。雙方陷入混戰。阿飛行員不畏犧牲,駕駛法制“超級軍旗”飛機貼水線超低空飛行,發射“飛魚”導彈,相繼擊沉英軍主力艦艇6艘,其中包括英國最新式的導彈驅逐艦和護衛艦各2艘,萬餘噸的大型補給艦1艘。另有幾艘英艦受重創。但阿空軍也在冒死攻擊中付出了巨大代價,先後損失了主力戰機70餘架和數十名尖子飛行員,基本失去攻擊能力。英方雖然損失慘重,終因實力雄厚,奪取了戰區海、空控制權。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經過序戰和封鎖戰兩階段後,自5月21日起,馬島之戰進入了具有決戰性質的第三階段。英方取得制海權和制空權後,對馬島發起總攻。進攻開始前,英軍遠程轟炸機和艦炮先對馬島阿軍陣地進行了飽和轟炸。5月21日,其登陸部隊分乘登陸舟、艇和直升機在阿軍陣前多處同時登陸。阿軍顧此失彼。僅4個小時,英軍便在馬島主島建立起一個大登陸場。48小時內,已有5000英軍登岸,隨軍登岸的作戰物資達3.2萬噸。英軍甚至在岸上建立起供鷂式飛機起降的簡易機場。

幾天後,登陸成功的英軍分兵向馬島內陸推進,將阿根廷守軍分割為數段。阿軍因補給斷絕,逐步喪失戰鬥力,節節敗退。6月11日,英軍向阿軍核心陣地斯坦利港發動最後攻擊。經3天激戰,阿軍損失慘重,被迫於6月14日宣佈投降。英軍總俘獲達9000人。6月19日,一支英軍分遣隊登上南桑德韋奇群島,解除了島上象徵性的阿根廷武裝,為馬島之戰打上了完整的句號。歷時78天的馬島之戰以英軍全勝告終。南大西洋三群島重新易手。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馬島之戰為時雖然短暫,卻是一箇中等海軍強國和一箇中等海軍次強國之間的對抗。雙方使用的作戰裝備都出自西方武器庫,其中尤以英國裝備最為先進,因而這場戰爭具有現代海、空戰和兩棲作戰的基本特徵,對抗強度劇烈,造成的人員和財物損失引人注目。阿根廷空軍單是損失的“幻影”式飛機一項,就價值約3億美元;而英國僅特混艦隊航行一天的燃料費價值,就大大超過4000萬美元。

馬島之戰還在軍事技術、戰術、戰略諸方面,提出了諸多發人深思的問題。一枚造價不過2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可以擊沉一艘造價超過2億美元的導彈驅逐艦,這對現代艦艇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阿根廷空軍在戰爭進程中表現出色,而其水面艦隊卻懾於英國核潛艇的威力,始終無所作為。如果阿根廷海軍艦種以潛水艇為主力,而不是盲目發展水面艦艇,英國特混艦隊還能在馬島水域任意遊弋嗎?這裡提出的顯然是一個海軍戰略問題,一個類似阿根廷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一支強大的潛艇部隊可能是最經濟、最令人生畏的力量。

英、阿馬島爭奪戰-一場現代海空力量的示範之戰

最後一個問題涉及國家的政治戰略。阿根廷方面顯然對英國以武力維護其對福克蘭群島佔有權的決心估計不足,貿然向一個海上強國挑戰,這種政治判斷失誤招致了軍事失敗和政治屈辱。英國在戰前也對阿根廷武力奪取馬島主權的決心估計不足,只在馬島駐紮少量象徵性部隊,這是阿根廷發動進攻的誘因之一。但由此引出的另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是:像英國這樣一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處境日趨不利的中等強國,面對阿根廷這樣一個決心收復臨近領土主權的新興國家,要在1.3萬公里以外的不毛之地,維持足夠的威懾力量,在政治上是否明智?在財政負擔上是否合理?在軍事上是否力所能及?

歷史結論應該是:一旦英阿力量對比再度發生重大變化,阿根廷再度採取軍事行動,英國很難再次組織類似的大規模軍事遠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