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丨佛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朋友從異鄉歸來。

那天下午,我們第一次暢聊得如此暢快,從古文到近代哲學錄,從詩詞歌賦到白話小說;如果你單單認為: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那你就大錯特錯。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他從來都是紈絝子弟,生性瀟灑,從來都不會安安靜靜的聽誰說完一句話,在他的家族裡:也只有他的爺爺對少許或者比較偏愛的文學作品有興趣,能夠涉及的範圍實在少之又少。

非虛構丨佛說

不知不覺下午已經過半,他突然對我說:嘿、親愛的,你怎麼理解佛?

看著他的眼睛,我問道:你遊歷一圈回來,是否領略到什麼,不然也不會問我了。

他饒有興致:然也、知我者,你也!

我便知道他的疑惑,告訴他:佛者,性也、乃本性。

他沒等我說完,又問道:在哪,我怎不見。

非虛構丨佛說

我笑著說:看看,你的毛病又犯了,先等我說完:佛者,本性也,不在天、不在地,也不在心裡,因為佛便是自己,人的性有兩面:分為“善”、“惡”,就好像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就像好的一定會出現負面的,不然就毫無趣味。人性裡住著的“善”便是你與生俱來的佛性,而善也是你的念。

他不解的又問到:那怎會出現犯罪者,他們又由誰來救贖。

我第一次如此認真的跟他談論話題:犯罪者“惡”是他的“欲”,人的念是與生俱來,欲是後天形成的,當欲蓋過念時,他腦子裡剩下的只有虧欠,他每天接受的審判都是為他的欲贖罪。

非虛構丨佛說

他更加疑惑:那為什麼不去懲罰犯錯的孩子,他們一樣虧欠。

我告訴他:當人還是孩子時,他的欲是完全的不成熟,本性的善會覆蓋欲的來源,父母的教育會粉碎欲,而當他長大,欲的吸引會越來越強,甚至超過本性,便讓他犯下罪孽。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笑起來:

屠夫每天叫和尚起床誦經,死後得道昇天。和尚每天叫屠夫起來殺生,死後卻不得善終。

這就是人性帶來的,“佛”為“善”,“善”亦是“佛”,欲能蓋過念、念卻難以掌控欲。

非虛構丨佛說

說了一個下午後,他竟告訴我:你知道嗎,你說出了一篇“佛學論”,多麼不可思議,一個下午的談論就解答我所有疑惑,我也是第一次與他談論到這樣的地步。

那個午後是我久久不能忘卻的、也是他一直銘記的。直到現在,他還會偶爾與我講起那次談話。

=================================

作者簡介:楔子、貴州省貴陽市人,是一名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同時、非常熱衷文學、小說、詩歌。2015年5月完成小說《千金要回家》發佈於起點網,2016年開始撰寫《大清傳奇》。2015年5月完成微電影故事《回憶遇見你》發佈於金象微電影劇本網。2017年8月開始原創文學作品,發佈於麥林文學網,分別是:《夢靜錄》、《夢靜錄之四季物語》、《締造者》、《自由篇》、《歸客戀曲》等。2018年發表原創文學散文《祖母綠》、《號角》於選刊文學。

本人平時喜歡音樂、將音樂與文字融合,作者相信:唯有文字和旋律不可缺失。比較喜歡甜的食物,喜歡顏色:淡紫、白色、天藍。

聲明:本文首發《選刊文學》,文章標題《佛說》。圖片均來自網絡。未經原作者允許,禁止其他平臺或個人轉載。一經發現,將對其進行版權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