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宜昌市本規劃分為市域、城市規劃區、中心城區三個層次。

  (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理範圍,轄三市五縣五區,國土面積約21230平方公里。

  (2)城市規劃區:宜昌市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夷陵區)、宜都市、枝江市、秭歸縣行政轄區,總面積約9233平方公里。

  (3)中心城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猇亭區、小溪塔街道、三峽壩區、樂天溪鎮、三鬥坪鎮、太平溪鎮、龍泉鎮、白洋鎮、鴉鵲嶺鎮、安福寺鎮、顧家店鎮等地的行政轄區,總面積約2944平方公里。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1、市域協調發展目標

  (1)以“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改善民生”為基本目標,大力發展產業經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兩型”社會建設,實現宜昌從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轉變,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成為帶動鄂西南地區發展的主導力量。

  (2)到2020年,宜昌市GDP達到4800億元,第三產業所佔比重43%-47%;城鎮化率63%;森林覆蓋率65%,人均綠地12平方米。

  (3)到2030年,宜昌市GDP達到7500億元,第三產業所佔比重55%-57%;城鎮化率73%;森林覆蓋率67%,人均綠地15平方米。

  2、城市發展總目標

  發揮資源優勢,保持城市特色,使宜昌市成為宜居、宜業、宜旅的城市;加強區域協作,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建設世界水電旅遊名城;提升宜昌市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把宜昌市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諧發展,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1、區域協調策略

  加強與武漢、重慶、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等中心城市的聯繫,與襄陽協同發展,共同完成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標;重點加強與荊州在產業、交通以及旅遊等方面的聯繫,構建“宜荊組合都市區”。

  2、市域統籌策略

  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跨越行政區的城鎮協調機制;構建分工協作、良性互動的協作體系,建立各縣市之間、城鎮之間網絡型關係,鼓勵“飛地園區”的經濟發展模式;統籌江河流域規劃,重點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協調沿江上下游城鎮的取水口與排水口,依據生態環境容量,制定合理的城鎮發展規模;通過基礎設施導向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向中心城市與中心鎮的集約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通過公共服務設施的系統化佈局,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城鄉之間的公平發展;指導與協調各縣市下一層次規劃的編制。

  3、生態環境保護與培育策略

  依託《三峽工程後續工作規劃》中確定的項目,改善三峽大壩建成並運行後對長江流域環境;制定與實施市域生態分區規劃,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連續性和多樣性,注重生態廊道保留;加強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地質災害敏感點的監控和治理,預防與降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危害;城鎮建設中注重保留自然地形風貌。

  4、產業發展策略

  立足地方特色資源和已有的產業基礎,尋求差異化的產業發展定位;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科學發展;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在產業轉移中尋求升級;以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和提升工業生產技術為手段,提高產業園區環境要求的門檻;創新與促進央企與地方企業、民營企業互動機制,實現產業集群的形成。

  5、市政基礎設施引導策略

  結合城鄉規劃用地佈局,合理安排市政工程基礎設施佈局,適度超前規劃市政設施規模,避免重複建設,實現市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市政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為城市發展提供可靠的市政基礎設施保障。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統籌規劃與建設沿江城鎮帶,積極與合理擴大宜昌中心城區規模,促進宜都、枝江、當陽城區與中心城區的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其他縣市區(縣城)及重點鎮的建設,引導人口與產業向中心城鎮集聚;擇優培育重點鎮,整合建制鎮,扶持山區城鎮健康發展。

  第8條市域人口控制規模與城鎮化水平

  1、人口規模

  市域常住人口2015年為468萬人,2020年為511萬人,2030年為547萬人。

  2、城鎮化水平

  市域2015年城鎮化水平為59%,城鎮人口為276萬人;2020年城鎮化水平為65%,城鎮人口為332萬人,2030年城鎮化水平為75%,城鎮人口為410萬人。

  第三節 市域資源與環境保護

  第9條生態功能區劃及生態對策

  市域劃分為4個生態區,分別為西南部森林生態功能區、西北部森林生態功能區、中部生態建設區和東部平原丘陵生態建設區。

  1、西南部森林生態功能區

  (1)主要包括五峰和長陽(除高家堰鎮、龍舟坪鎮外)兩個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宜都市南部山區和秭歸縣楊林橋鎮等。

  (2)生態控制要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好市域具有特殊生態功能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典型自然生態系統等重要生態資源;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與生態公益林建設;嚴格限制工業門類,加強礦區的生態恢復工作;依託自身良好的資源和環境條件,加強無汙染的資源型產業的開發。

  2、西北部森林生態功能區

  (1)主要包括興山縣、遠安縣、夷陵區和秭歸縣大部分鄉鎮。

  (2)生態控制要點: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禁止新建汙染嚴重的企業,逐步治理改造或搬遷現有汙染企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積極發展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產業;庫區所有市縣(區)和沿江建制鎮建設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雨汙分流的汙水收集系統;重點控制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減少入庫的泥沙量,庫區和影響區內25度以上的坡耕地應逐步還林還草;建立岸邊生態保護帶。

  3、中部生態建設區

  (1)主要包括西陵區、伍家崗區、猇亭區、點軍區、秭歸縣的茅坪鎮、夷陵區的小溪塔街道、龍泉鎮、鴉鵲嶺鎮、三峽壩區、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鬥坪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高家堰鎮、龍舟坪鎮、枝江市的安福寺鎮和宜都市的紅花套鎮。

  (2)生態控制要點:加強城鎮組團間生態區域的保護和控制,防止城鎮建設無序蔓延,不得隨意填佔溪、河、渠、塘;嚴格限制汙染型項目的建設;實行工業汙染的集中處理和集中控制,強化清潔生產和汙染物的達標排放;加強環境監管力度。

  4、東部平原丘陵生態建設區

  (1)該區包括枝江市、當陽市和宜都市大部。

  (2)生態控制要點:科學、合理地佈局各種類型的工業項目,嚴格實施汙染控制和環境監管。

  第10條基本農田保護區

  市域基本農田保護區總規模約為2959.05平方公里。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規劃 “一心一帶四廊”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1)“一心”:以宜昌市中心城區為主體,包括秭歸縣的茅坪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的龍舟坪鎮以及當陽市、枝江市和宜都市等外圍城鎮;

  (2)“一帶”:長江城鎮聚合帶;

  (3)“四廊”: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漁洋河等四條主要城鎮廊道。

  第12條城鎮級別結構體系

  規劃中心城市-次中心城鎮-三級中心城鎮-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級別結構體系。

  (1)中心城市:即中心城區。

  (2)次中心城鎮:當陽城區、宜都城區、枝江城區。

  (3)三級中心城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城(龍舟坪鎮)、秭歸縣城(茅坪鎮)、興山縣城(古夫鎮)、遠安縣城(鳴鳳鎮)、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縣城(漁洋關鎮)。

  (4)重點鎮:夷陵區霧渡河鎮,宜都市松木坪鎮、紅花套鎮、高壩洲鎮、枝城鎮,枝江市問安鎮,當陽市半月鎮、兩河鎮、廟前鎮,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磨市鎮、都鎮灣鎮,秭歸縣歸州鎮、沙鎮溪鎮、郭家壩鎮,興山縣峽口鎮、高陽鎮,遠安縣洋坪鎮、舊縣鎮,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長樂坪鎮。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市域劃分為6個功能不同的經濟區,分別為:

  (1)中心綜合服務區:承擔全市及周邊地區的金融商貿服務、科研教育、文化娛樂等各項職能,適宜發展綜合服務、高新技術、物流業等相關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對外圍城鎮的支持作用。

  (2)東部產業促進區:宜昌市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地區,適宜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科技、新材料、化工等,承接中心綜合服務組團以及全國其他地區的產業轉移與產業升級。

  (3)東部農業生產區:全市基本農田的集中分佈區,承擔全市糧食生產基地功能。

  (4)西北部資源生產及旅遊發展區:自然生態狀況良好,礦產資源豐富。嚴格實施水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育,限制高汙染產業。此區域中礦產開採及林業生產,需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適度發展旅遊業。

  (5)三峽清江休閒旅遊區:包含了三峽壩區以及清江流域的眾多旅遊資源,景色秀美,擁有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是宜昌市旅遊業發展的重點區域。

  (6)西南部資源生產及旅遊發展區:自然生態狀況良好,山林茂盛,在進行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山林特產,發展旅遊業。

宜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公示及解讀

  中心城區塑造山城交融、自然與人工交替的景觀輪廓,引導高層建築向西陵組團、伍家崗組團、猇亭組團、白洋組團的中心集中佈置,其他地區佈置低、多層和小高層。

  以山丘為背景,強調山體輪廓線;建築控制為低、多層,形成城在山中的景觀效果。嚴格保護執笏山、文佛山、磨基山等山體及其他沿江山丘的山林植被和輪廓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