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的隱性民主教育設計

還沒關注?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隐性民主教育设计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章樂

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編寫組核心成員、

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中小學的德育課程承載著民主教育的重要使命。談到民主教育,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民主?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曾指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換言之,民主的實質是一種可以實現不同經驗平等交流的聯合生活方式。為什麼不同經驗的平等交流會成為民主的實質呢?因為,民主的社會要“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而且不僅縮短物質空間的距離,還縮短思想、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距離”。要想縮短這些距離,尤其是心理上的距離,就必須通過不同人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平等的經驗交流,通過這種交流才能他們之間共享“數量更大和種類更多的共同利益”。

如果我們把民主理解成一種實現不同經驗平等交流的聯合生活方式。那麼在教育中,我們又該如何去實現呢?從教育思路看,民主教育不僅可以是顯性的教育,也可以是隱性的教育。杜威在《道德教育的原理》中指出,“知道我們應怎樣把道德價值的社會標準運用到學校工作的教材上,以及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是學生忙碌不已的‘學科’上,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事實上,對於教材而言,除了本學科所涉及的思想內容之外,教材的細節中也蘊含了大量的隱性教育。比如,教材人物的男女比例、成人與兒童的比例等,這些比例會向兒童“言說”男人和女人的價值、成人和兒童的價值。雖然教材中隱含的價值取向不像教材中的思想內容那樣顯性化,但是它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如果說民主是當前所要倡導的道德價值,那麼我們除了要重視顯性的民主教育,也不能忽視隱性的民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我們就嘗試一種隱性的民主教育設計。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隐性民主教育设计

其一,教材從以往的封閉式設計到現在的開放式設計,由此實現教材經驗與兒童經驗的平等交流。

對比德育課程改革前後的教材,我們會發現小學德育教材中,多了大量的留白設計,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依然保留了這種留白設計。為什麼新課改前的德育教材沒有留白設計呢?這是因為,之前人們認為教材就是權威,就是真理。與教材中的知識相比,學生的經驗是價值較低的。這種教材觀就預設了一種教材的知識與學生經驗之間的不平等,也阻礙了二者之間的有效交流。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記住教材中這些作為權威和真理的知識,並以此來改變自己,讓自己與教材保持一致。那麼,新教材中增加留白設計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從表層來看,這要讓學生經驗可以進入教材,從深層來看,這其實是教材功能觀的轉變,即從記憶的對象轉變成激活思考的“活性因子”。這種教材功能觀的轉變給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同等於教材經驗的地位,這樣兩種經驗就可以進行平等的交流,並在兩種經驗的碰撞中,促進兒童建構屬於自己的道德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的這種設計其實也是在進行一種隱性的民主教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能讀懂這種設計,充分重視教材經驗與兒童經驗的互動。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隐性民主教育设计

其二,教材時刻關注不同群體的公正問題,比如,城鄉、性別、精英人物與平凡人物的公正,由此實現不同群體和階層經驗的平等交流。

事實上,教材中公正地處理城鄉、性別以及精英人物與平凡人物的公正問題,也是在進行一種民主教育。這是因為在教材中公正地呈現不同群體的經驗,就是為這些不同群體的經驗提供一個民主的交流平臺,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公正地對待彼此。在新課改前的教材中,城鄉、性別等公正問題尚未進入人們的視野,所以在教材中並未刻意地去注意這些細節,但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這些公正問題時刻得以關注。為了能夠體現城鄉和性別的公正,編寫組除了從大處規劃,還在細節上下功夫,在各種類型圖片的選擇中時刻兼顧城鄉和性別的公正。

比如,在三年級下冊《我家的好鄰居》一課中,教材呈現了4張有關兒童與鄰居小夥伴玩耍的場景照片,其中2張是城市場景,2張是農村場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伴我成長》一課中,呈現了一系列有關學習與兒童成長的圖片,其中也盡力做到男女的均衡。事實上,這種考慮城鄉和性別公正的細節設計在教材中隨處可見。

如果說在以往的教材中,所選擇的榜樣呈現出精英化的取向,那麼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則力求做到精英與平凡的平衡。比如,在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一課中,教材滲透了校園其他工作人員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四通八達的交通》一課中,還滲透了售票員、鐵路建築工人這些平凡的交通工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了解不同群體的經驗,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公正地對待彼此。

其三,教材預設了民主式的教學方式,由此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不同經驗的平等對話。

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所預設的教學方式也在滲透一種民主教育。這種教學方式除了涉及前面所說的讓學生經驗進教材,讓它在與教材經驗交流互動中獲得一種經驗的提升,還涉及兩種教學方式。比如,教材中預設了很多讓學生分享個體經驗的“交流園”設計;再如,每課的設計一般也是先不給予學生某種價值觀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調查、反思等探究活動,自然而然地做出某種價值選擇。在三年級上冊《走近我們的老師》一課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教師工作的辛苦,教材設計了一個讓學生統計教師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活動,以此讓他們在充分探究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體會教師的辛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給予學生充分的經驗分享的時間,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在此基礎上再給予一些價值的引導。

其四,本課程的綜合性,也在促進不同學科知識與經驗之間的平等交流。

在分科的課程中,學科的界限,阻礙了不同學科經驗之間的交互作用。但是小學德育課程卻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其中既涉及道德教育,也涉及法律教育、歷史教育、心理教育,這就使得不同的學科經驗之間產生了一種互動。比如,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的互動,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互動,道德教育與歷史教育的互動。在三年級下冊《我很誠實》一課中,編寫者就將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即從學生撒謊心理及其克服的角度來提升誠實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從不同學科的視角來提升本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原文刊載於《福建教育》總第1176期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