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得理饶人也是一种修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且饶人”这五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当我们身陷非遇之时,那种气恼和悲愤之情跃然于胸,在一番“沉冤昭雪”之后,泄愤和寻求公正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得理且饶人”体现的是一种人格修养,一种崇高境界,而得理不饶人则是人与人相处常有的心理。反唇相讥争个高下是人的普遍心理,是普通人最正常的心理活动。得理饶人,谦让宽容则需要一种修养、一种德行,更是一种气度和精神的积淀。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是对弥勒佛生动传神的写照,很值得玩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有了这样宽广和博大的胸怀,乐观豁达的弥勒佛才能容天容地,笑古笑今。我等凡夫俗子,虽不是古人,也固然达不到弥勒佛的境界,但学会宽容,学会得理饶人,不也是人生的一种修帷,一种美德么?!

学会得理饶人也是一种修养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各类矛盾肯定会层出不穷,你我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是耿耿于怀执着于小摩擦、小纠葛?还是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是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我想,立足后者,不争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腾出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干正事、干大事,这才是正确选择。古时候相传一位高僧受邀赴宴,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宴后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所以一个人做事懂得适可而止就懂得尊重别人,有没有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为别人着想,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得理能饶人也是一种博大的绅士情怀。

待人处事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斗争的漩涡,但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自己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讨”回来,所以,怨冤相报何时了。还有恰到好处委婉地运用批评,不但能够让犯错的人心悦诚服认识错误,而且能体现个人的境界。相反,暴风骤雨般的训责可能会激起别人的反抗,绵里藏针的嘲讽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就算他们认识到了错误,也很难起到改正错误的目的。我们不要以为那些“犯错的人”的申辩就是狂妄、目中无人的表现。应抛弃自己的成见,耐心倾听他的解释,再做客观的评价。适当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置身对方的角色中去,并思考如果自己置身于他的环境,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理不在声高,大嗓门儿只会让人误解我们得理不饶人。

学会得理饶人也是一种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要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自己。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我们自己造成伤害,很多激化的矛盾就是因为把别人逼到墙角而酿成悲剧。放人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时,自己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自己为敌。感恩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变化却很大,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届时若他势强而自己势弱,他会怎么对待自己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声调的高低并不代表一个人有理与否。实际上,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而理直的人,常用和气来交朋友,这才是为人之正道。

人们常说“理直气壮”,意思是只要占了理儿,说话的气势就可以很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相反的情况,明明是他无理,却不见“理屈词穷”之象,反而比理直的一方更加有底气,甚至气壮到了嚣张跋扈的程度。这样的人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无理强扭成有理,活生生地将黑白颠倒过来,最终使得有理的一方委屈至极、无处申冤,真是“声高不一定有理”的活证据。既然理不直,为何能够如此气壮呢?一种情况是掩饰内心的虚弱。其实,自己有理没理,他们内心是最清楚的,没理时还强辩三分,多半是强撑,以便挽回眼看就要丢失的面子,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另一种情况是不管他们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利用人们“趋弱避强”的心理,企图以凌人之势来压倒有理的对方,获得自己不该获得的利益。还有一种情况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把罪责全部推到对方的头上。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无论遇到哪一种人,最关键的是我们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平和的态度,切不可被对方的无聊之态激怒,未战而先乱了分寸,须知对方也许正想趁我们大乱之时来达到他的目的。保持冷静和清醒之态,我们才可能强化自己的优势,赢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有理,就心平气和地跟别人讲道理,不必高声大叫。当自身的正当权益遭遇损害时,勇敢维护是值得鼓励的。但即便是维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俗话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于一些小纠纷、小摩擦,完全可以采用平和的方式达到预想目的,毕竟大部分人还是讲道理的。如果情绪激动,认为自己占了理便可以无所顾忌、咄咄逼人,讲话跟吵架一样,甚至采取极端方式,则往往会使有理变成无理,使结果适得其反。行为是人们自身素质的最直接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如何,看他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小事就足以评定了。当自身利益受到影响,需要跟他人交涉时,你的个人修养往往会在这一过程中一展无遗。如果你肆无忌惮,甚至粗俗不堪,即便你赢得了“战争”,也会失去人心,大大损害你在对方和旁观者心里的形象,得此失彼,这恐怕也不是你想要的结果吧?

学会得理饶人也是一种修养

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缓和矛盾,而不是使问题变得更糟,更不是制造新的问题。因此即便理直,也不必过分气壮,不需要跟别人大喊大嚷地理论,毕竟委婉地说出问题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何况“骂人先输五分理”,我们何必于胜券在握时自造不利局势呢?很多时候,理直气“缓”远比理直气“壮”更有说服力,此处无声胜有声!看似“窝囊”,其实是人格的高尚!“得理且饶人”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伟大的仁慈,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它带给人的那种崇高美感,是一种千金难买的精神享受。得理且饶人,遇事往开处想,往好处想,换位思考,宽以待人,既给别人留下了情面,也给自己留下了后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