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思维,来判断结束单身的最佳时间

用数学思维,来判断结束单身的最佳时间

说到该什么时候结束单身这个话题,一直有一个内在的矛盾,如果太早结束单身,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人怎么办?但如果太挑剔,又有可能错过那个最合适的人。

网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好像一个人穿过一片玉米地,只能摘一颗玉米,而且不能走回头路,怎么才能保证摘到最大的那个?

数学家们给出了答案:37%

意思是,假设你要穿过距离是100米玉米地,在前37米的时候,只看不摘,但要记住在这期间你见过的最大的玉米有多大,在37米之后,一旦看到更大或者差不多大的玉米的时候,不要犹豫,马上摘下来,这样能在最大概率上保证你摘到最大的玉米。

再举个例子,假如你想在一个月之内买到合适的房子,如果看房子时间太长,就会错过好时机;看得少,又可能买不到好房子,那应该看多少个房子再去买最合适呢?答案是:30天*37%,大约是12天,也就是前12天只看不买,12天之后,一旦遇到比之前最好的还要好、或者差不多的房子,就应该果断出手了。

同样的道理,应用在择偶的问题上,如果一个人从20岁开始找对象,并希望在35岁之前结婚,那最佳的脱单时间点就是20 +(35-20)*37%=25.5岁。也就是,25岁半之前可以随便挑,之后再遇到合适的,就别错过啦...

用数学思维,来判断结束单身的最佳时间

当然,与前两个例子相比,择偶的情况更复杂,因为它还涉及到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对此,数学家们也给出了建议,如果你被拒的可能性是50%,那么观察期就应该从37%,降到25%;

另外,37%这个数字是以无法回头为前提的,如果你错过了某个人,但还想回头,而对方也有一半的可能性还会接受你,那这个观察期就可以增加到6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算法不是算命,37%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概率,是在一种各方面条件都不确定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并不排除有其他可能的情况出现。

也许有很多女青年觉得某个高中同学才是最佳伴侣,又或者你踏进玉米地看到的第一颗玉米就是最大的,这并不能说明算法不对,如果样本足够大,实验次数足够多,你会发现,有策略比没有策略更靠谱。

数学算法,是对大量真实案例进行抽象后的模型,对现实生活还是很具有指导意义的,就好像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常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浓缩为一两句格言。

总之,如果我们平时能多有点数学精神,也许就不至于总是长吁短叹地感慨人生无常了。

用数学思维,来判断结束单身的最佳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