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山的傳說

1981年8月的一天上午,龜莊小學的劉老師領我從他家出發,途中又邀請了他的妹夫一行四人,一口氣走了三個多鐘頭的上山路,登上了寶華山的山頂。

山頂光禿禿的,周圍沒有一株樹木,只有一座由長條石壘成的面積不到十個平方的小廟。從所拍了小廟中景來看,猶如一座碉堡。

廟裡供奉著一大一小兩尊石像。位居中間的是遠近聞名的禾苗仙,即禪和祖師,旁邊的則是忠實追隨他的昔日東家。

寶華山,座落在江西省寧都、興國兩縣的交界處。山體面積1.06平方公里,海拔1157.1米,綿亙於寧都的青塘、黃陂、蔡江和興國的興江四個鄉鎮。

高瞻遠矚,鳥瞰神遊,南邊是可見其倒影的老埠水庫,北邊是能與其比高的凌雲主峰。環顧四周,近處是高斜、池坑、坑頭、石古塘、坎田、五福潭、上村、下莊、下烏礤、油麻坑、大坑、嶺下、山高垇,遠處則是寧都、興國、于都三座縣城。

離小廟不遠處,有一個大廳,是用來接待香客用餐和休息。從上山路上已看見路旁圳裡都是些燃燒過的香燭、信香,還有已凝結髮黑的雞血、豬血,就已證明前來朝仙的人很多。

我們一行也在這裡用了中餐,吃的是素食。交談中間曾經說起過,這裡可能成為一個旅遊聖地。我們不僅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年老的女住持還拿出一本小冊子給我們看。

小冊子是用毛筆豎行書寫的,具體內容因年代久遠而忘記了,但還清晰地記得上面有“禪和子”三個字。

據說禾苗仙俗姓金,福建人氏。從小流落在外,一直在寧都青塘坎田赤嶺下打長工,東家姓陳。主僕年齡相仿,親如兄弟。故東家放心自己年輕的妻子留在家裡,自己經常外出做生意。

或許是長工品德感人,或許是丈夫過於冷落,日久生情,女主人對長工產生了愛慕之意,而且還大膽地表露過。然而這個長工卻不為所動,象木頭人一樣。

結果是女主人惱羞成怒,由愛生恨,態度來了個大轉彎。不時給臉色看,還經常為難之,甚至施以虐待。長工卻默默忍受,既不反抗,也不言離開。

東家回來之後,發現妻子對長工的態度有點不對頭,心中感到納悶。有一次吃飯時,意外發現妻子在長工面前單獨端上了一碗菜。東家原以為是碗好菜,不由伸長筷子夾了一點。還未到嘴邊,就忍不住要吐了。因為這菜又酸又臭,那裡是人吃的。

東家心想,這麼老實的長工,怎麼就得罪了妻子呢?慢慢地他有了答案,卻並 不點破。妻子勤儉持家,年青標緻,本是個上好的女人,真捨不得丟棄。

只能對忠厚老實的長工更加關心,結果卻另有意外發現。有一次發現長工拿酒罈到池塘裡去洗時,竟然能把酒罈象翻帽子一樣,由裡向外翻過來,洗乾淨後又翻回去。]

這樣的怪事還經常出現,於是東家對長工說:“你要成仙了。”長工說:“我若是成仙,一定是保護禾苗的仙。”禾苗仙,就是這樣得名的。

登仙那天,東家去田頭去給長工送飯,可是不見其人,卻聞其聲。不斷地呼喊,不斷地有回應。仔細一看,只見一塊石頭正往山上滾去,回聲原來是這個石頭髮出的。

東家知道長工已經得道成仙了,於是緊跟其後,亦步亦趨。儘管那時候一路上樹林茂密,野獸成群,他也全然不顧,一直追到山頂上。停下來定睛一看,石頭已經一動不動,緊呼喊也已沒有了回應,心中感到落寞而茫然。

下山回家後,首先是告訴了妻子。妻子聽後,也悔恨交加。悔自己有眼無珠,恨自己怠慢禾苗仙。後來又告訴村民,結果大家卻均不感意外。因為只要仔細回憶,均能想起一些平素沒有注意而只感奇怪的事情,現今已真相大白了。

從此,逢年過節,初一十五,東家都會率領大家上寶華山上去祭拜。祈禱禾苗仙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也真是,多年來風調雨順,已遠近聞名。

傳說到了順治三十七年(1698)戊寅,蟲害氾濫成災,農作物全部被害蟲所害,結果是顆粒無收。這次蟲害是一種叫臭屁蟲的害蟲造成的。臭屁蟲,學名叫“椿象”,也名“蝽”。蝽科臭蟲類,即半翅目,異翅亞目,蝽科的瓜黑蝽。其體後有臭腺開口,遇敵時放出臭氣。分佈較廣,別名放屁蟲、臭大姐、臭斑蟲、臭姑娘、臭蟞子,因常見於桑樹上,又名“九香蟲”。

只有寶華山方圓數數里之內,卻安然無事。於是就有人出面寫樂助,準備在山上新建一座廟宇,以祈求神靈庇護。當即就募集了不少資金,建造了這麼一座小廟。別看廟小,石頭卻是很大。每塊均有上百斤,還得用人工搬運上山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廟終於建好了。還請來能工巧匠將滾到山上那快石頭雕琢成一尊石像,供奉其中。

就廟門的朝向問題,還頗有爭議。據說一個十九歲的于都青年說:“廟門能朝向我們于都,就是死了我也甘心。”結果這個青年真的死了,讓人大惑不解。

予以為,應該是搬石頭上高山時累死的。廟門是朝向青塘、賴村,是因為青塘、賴村一直屬於都,至1953年才劃歸寧都。這也說明,這個青年不是青塘人,那一定是賴村人。

有了禾苗仙的保佑,禾苗再也不會生蟲了。先是賴村、青塘、蔡江鄰近一帶的村民,每年都會去打爑朝拜,後來遠些的劉坑、黃陂、長勝、田頭一帶的農民都會到此朝拜。

大家認為,陳姓東家不僅是禾苗仙多年的相知,這多年以來一直為大家辦事,於是就另雕琢了其石像,附祭廟中。

十年動亂時期,禾苗仙的石像之所以沒有被毀掉,是因為下烏礤大隊謝燕謀的功勞。他秘密將石像藏在自己家中,一直保存到改革開放。我們一行下山回家時,我有幸和這位宗兄相識。我曾經問過他:“如果天旱求雨,是否有應?”他的回答是:“十年求雨九年成。”

除此之外,還隱約記得那本小冊子上還說,禾苗仙或禪和子,是定光佛祖轉世。今查知:

定光大師,唐末宋初的高僧,俗鄭名自嚴,閩南泉州府同安人。十一歲出家,十七歲得道,有許多神妙事蹟,如以法術除蛟、伏虎等等。於宋淳化年間圓寂,享壽八十二。

宋代汀州多次遭到匪寇圍攻,定光古佛屢屢顯靈,幫助守城。宋嘉熙四年(1240),宋理宗敕封其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賜廟名為“定光院”,於是民眾尊稱其為定光古佛。蘇軾還為定光古佛作讚詞曰:“定光古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大千為囊。臥像出家,西峰參道,亦俗亦真,一體三寶。南安石窟,開甘露門,異類中住,無天中尊。彼逆我順,彼順我逆,過即追求,虛空鳥集。驅使草木,教誨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無男得男,無女得女。法法如是,誰奪誰與?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釋之,遂終白衣,壽帽素履,髮鬢皤皤。壽八十二,與世同波。窮崖草木,枯臘風雨。七閩香火,家以為祖。薩埵御天,宋有萬姓。乃錫象服,名曰定應。”

當年8月上山路上,我們雖然累得氣喘吁吁,卻並沒有因此汗流浹背。因為越往上走,越感涼快,好象上了廬山。

儘管寶華山因受風雨霜重的侵蝕,無法出長任何灌木,故傳說在寶華山如能找到杞杈子(一種灌木),就能找到寶藏。

然而說寶華山山頂異常涼爽,故有“小廬山”之稱。如今寶華山真的成為一個旅遊點。這裡已進行了擴建,並修通了公路。春季花開,滿山映山紅,人們駕車從寧都到坎田村,再步行十華里,就能登山朝仙。

每年三四月份時,當滿山遍野的紅杜鵑花盛開,前往觀光旅遊的各地人士絡繹不絕,拍照留念。人站花的海洋之中,紅光滿面,春意盎然,令人留戀忘返。

映山紅,又名杜鵑花。杜鵑,又叫杜宇、布穀、伯勞、子規、望帝、謝豹。北宋雍熙年間佚名《宿山房即事》詩云:“一個孤僧獨自歸,關門閉戶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時分,杜鵑謝豹子規啼。”(見馮夢龍《古今譚概》)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說:“吳人謂杜宇為謝豹。杜宇初啼時,漁人得是,曰謝豹蝦,市中賣筍者,曰謝豹筍。唐顧況送張衛尉詩曰:‘綠樹村中謝豹啼,若非吳人殆不知。’謝豹為何物也。”

杜鵑又名謝豹之因,無考。杜鵑花若又名謝豹花,則讓人想起東家娘子。不是母老虎,卻象母豹子。或許悔恨交加,魂飛魄散,化為杜鵑花,含羞注視著禾苗仙和自家夫君。

別忘記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