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學會做時間的主人

「荐读」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如今,什麼事情似乎都能“速成”。想學習,有速成班把幾個月的課程濃縮到一天;要出門,飛機當天往返,火車夕發朝至;被催婚,“8分鐘相親”速配,感情都能“快餐化”,還有什麼不能快……

快節奏的生活,有人覺得充實且刺激,哪怕一分鐘的等待與停留,在他們看來都意味著對生命的浪費。但更多人在抱怨,快節奏讓日子變得粗線條,人也愈發急功近利,在越來越快的生活鼓點中漸漸失去了自我。一份問卷調查顯示,84%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生活在“加急時代”,而這其中有54.7%的人感覺“浮躁,踏實不下來”。難怪文藝青年們慨嘆:“快生活讓我們失去最多的其實是對生活的體驗,而這恰恰是生活本身。”

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荷爾德林詩句的啟發下,提出人要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命題。1986年,意大利記者卡洛·佩特里斯發起“慢餐運動”,讓人們以慢慢吃開始,去反抗快節奏的生活。快和慢是一對矛盾,似乎隔一個時期就會對抗一次。當然也有人從另一個角度質疑,是不是隻有那些經濟富足的人,才有能力去讓生活慢下來。當一個人被生活的重擔壓到透不過氣的時候,慢生活對他們來說,也許只是一碗“無味的雞湯”。

「荐读」学会做时间的主人

爭論的焦點其實在一個“慢”字。但真正的“慢生活”,不是一張機票逃離北上廣,或是辭掉工作去閒雲野鶴那麼簡單。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曾說:“最重要的是‘慢心態’,你只要記住人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時空中做一件事情,著急是於事無補的,心情就會平靜下來,就不會成為時間的奴隸。”

所以,提倡慢,也許只是對這種不自主狀態的抵抗,為的是,把人生的節奏掌握在自己手裡,做時間的主人。

適當地慢下來,是為了回望初心。有句網言曾十分流行:“別為了匆匆趕路而忘記為何出發。”在快馬加鞭的時候能適當停一停,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讓慢成為一次重新審視自我反省自己的機會,成為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智慧。

適當慢下來,是為了更專注於事情本身。人們時常會陷入對不確定的擔憂裡,渴望直接知曉結果。人們也不免會因為別人已經取得的成績而不淡定,被旁人的節奏牽著鼻子走。然而拋棄這些急躁的心態,將注意力集中於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成功自會水到渠成。

適當慢下來,也是為了讓快的狀態更有效率。慢慢讀一本“大部頭”的書而不是讓碎片化的閱讀佔據全部時間,慢慢寫一篇足夠分量的文章而不是隻會用段子去“抖機靈”,慢慢學習一門知識、一項技能而不是去相信所謂的“速成秘笈”。看似不著急的背後,實際上是用慢的“紮實”去中和快的“不穩定”。

顯然,慢生活並不是無所作為和不思進取。倡導慢生活的卡爾·霍諾曾說,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也有網友在如何看待慢生活的問題裡留下一句話:“慢生活是有底氣的自給自足,而不是好吃懶做的得過且過。”

對待生活,難道不應該是有穩定的目標、有周密的計劃,知道什麼時候駐足,什麼時候躍起嗎?如此才能快慢相宜,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出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