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行陷壞帳漩渦 債券投資風險激增

农商行陷坏账漩涡 债券投资风险激增

中經金融:follow me!

农商行陷坏账漩涡 债券投资风险激增

債市經歷了一段很長時間的牛市,農商行早已將債券作為了賺錢的利器。然而,如今債券頻頻爆雷,“金主”農商行也隨之陷入了壞賬的漩渦。據《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不少中小銀行投資資產在總資產中佔據了“半壁江山”,而債券是其中一項佔比較大的投資標的。由於債券投資風險的提升,已有銀行提升了債券交易的門檻,減少了債券投資新增規模。同時,部分銀行還加大了投資業務風險準備金計提,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农商行陷坏账漩涡 债券投资风险激增

農商行“踩雷”

7月末,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披露了多筆債務違約的涉訴情況,涉及到39家金融機構,其中銀行有21家。

記者瞭解到,在21家銀行中,農商行和農村信用社是這些債券投資的主力機構之一,數量高達11家,規模超過11億元。其中,上海農商行涉訴金額達到4億元,廣東順德農商行涉訴金額2.3億元,北京農商行涉訴金額1.4億元。

據農商行年報公開數據顯示,債券投資的規模和收益在銀行利潤中佔據重要地位。數據顯示,北京農商行2017年發放貸款和墊款規模為2631.45億元,涉及債券投資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到期投資兩項的規模達到了1692.6億元。上海農商行2017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結構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收入為165.06億元,而債券及其他投資收入則達到63.04億元。

“由於農商行業務的區域限制和風險考慮,多數銀行將債券投資作為了一條主要盈利渠道,而多年的債券牛市也讓這些銀行嚐到了甜頭,資金投入的規模都很大。”一家農商行固定收益部負責人表示,農商行在市場上實力和地域均有限制,可能“夠”不到企業,但是通過認購債券方式可實現授信,並在風險控制上有一定保障。

他向記者透露,不少農商行為了資金跨區域,也將資金通過委外投資的方式給基金操作,其基礎的資產也是債券。

自2017年以來,債券爆雷頻頻且背後均有農商行的身影,多數農商行不良資產的高企也與債券“踩雷”不無關係。據瞭解,大連農商行7月底遭遇聯合資信評估公司下調評級,不良率在2017年飆升至4.95%,而該銀行牽涉東北特鋼和大連機床兩宗較大違約事件中。同樣,威海農商行評級被下調也有“踩雷”東北特鋼、不良倍增的因素。

5月份鬧得沸沸揚揚的天津農商行董事長殷金寶自殺事件中,牽涉出多年供職的天津濱海農商行,而該銀行的經營狀態不佳,亦曾捲入“僑興債”被罰。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今年共發生31起債券違約事件,債券餘額合計321.27億元,涉及16個發行主體。

“債券違約的影響與一般性貸款有很大區別。一般貸款違約影響有限,很難擴散,而債券違約則有可能引發多米諾效應。”上述農商行人士表示,債券違約的信號會迅速地向市場傳遞,刺激更多的拋盤,造成連鎖反應。

近日,標準普爾也發佈了報告《債券結構特徵加劇中國企業違約風險》。該報告稱,下半年國內實際到期債券規模可能升至5.3萬億元人民幣,面臨“實際到期”債券猛增的局面。

購債“抬門檻”

“以前銀行認購債券評級只要幾個固定條件滿足就行,如今對於債券交易考慮的風險因素更多了。”湖北一家農商行人士表示,房地產企業和經營業務欠佳的企業債,銀行可能沒有那麼大興趣了。

他認為,有的銀行可能覺得債券“踩雷”是運氣問題,但是銀行如今期望通過流程上加強管理降低該類風險。“對於評級低的垃圾債,銀行碰的要少一些了。”

“債市之前沒有經歷過這種違約潮,這次違約潮之後,機構投資者在決策時會更加謹慎。”他表示,中小銀行在認購債券時應該更理性。

此外,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債券投資的規模較大,也計入統一授信中。一旦“踩雷”,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將會有較大的波動。

記者瞭解到,對於一些“踩雷”的農商行,銀行方面已經減少了企業債券的配置,以避開如今債券違約的高峰期。銀行在業務結構逐步調整中將更多資金投入到了金融科技、小微貸款等領域。

“本輪債券違約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市場流動性上。市場流動性沒有好轉,那麼債券違約的壓力就會存在。”一家上市公司負責人稱,企業面臨債券到期兌付,而市場融資難度越來越大,可能難以通過再融資兌付,導致資金跟不上。

據他介紹,市場資金偏緊,企業融資成本上升了至少2%。同時,銀行信貸額度緊張,融資的條件也越來越苛刻了。

記者瞭解到,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債券兌付高峰,監管出臺了債轉股細則,並推動相關的政策落地。一旦企業的債務壓力過大,監管期望能通過轉股形式為企業減壓。

“這需要考慮到銀行的接受程度。銀行投資債券的一個很大原因是流動性比較高,並不希望轉股成為一項期限長且收益不高的投資。”上述湖北農商行人士認為,“債轉股可能是企業實在無力償債,而銀行深陷其中的無奈選擇。”

农商行陷坏账漩涡 债券投资风险激增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