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股指均跌逾2% A股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

滬深兩市今日小幅低開,隨後三大股指呈單邊下跌走勢,毫無反彈跡象,創業板盤中跌破1500點再創3年半以來新低,三大股指一度均大跌3%,臨近尾盤新疆、西藏板塊走強帶動三大股指跌幅收窄,創業板收復1500點。截止收盤,滬指跌2%,創業板指跌2%。

三大股指均跌逾2% A股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


消息面上,人民日報頭版刊文稱,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股票質押平倉風險總體可控。從市盈率看,當前A股市場已處於較低水平。今年以來,A股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大股東增持、股份回購公告,表明其對公司經營和發展的堅定信心。同時,今年以來海外機構資金對A股市場也呈現持續流入狀態。

國信證券近期研報題為《覆盤2018年股市,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跌下來的?》,文中認為2018年A股的下跌主要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從1月24日至2月9日,第二階段從3月12日至4月23日,第三階段是5月22日至7月5日,而各個階段的下跌又有不同的原因。國信證券分析認為,去槓桿下“社融同比大幅回落”和“信用利差大幅飆升”是造成股市下跌的最主要內因。

如果從年內高點3587(1月24日)起,到年內低點2691(7月6日)計算,回撤幅度高達25%。回顧這半年多以來的弱市行情,A股的下跌主要由三個階段構成:

1月24日至2月9日,上證綜指從3559點開始下跌,13天累計下行將430點,跌幅12.1%,;

3月12日至4月23日,上證綜指從3326點開始下跌,1個月累計下跌近260點,跌幅7.8%;

5月22日至7月5日,上證綜指從3214點開始下跌,1個月累計下跌480點,跌幅14.9%;

三個下跌階段中,各類主要資產價格表現情況如下:

第一,從上證綜指下跌的幅度和速度看,第三次下跌(5/22-7/5)的幅度最大(-14.9%),第二次(3/12-4/23)指數下跌幅度最小(-7.8%);從下跌速度上來說,第一次(1/24-2/9)下跌最為迅速,僅半個月時間上證綜指下跌了12%。

第二,從市場風格上看,創業板在第二次下跌期間相對大盤有小幅的超額收益,第三次下跌期間創業板較主板有較大跌幅,滬深300和上證綜指漲跌幅相差不大,上證50指數在第一、第三次下跌過程中有小幅超額收益。

第三,對比海外股市表現來看,三次下跌中美股相對A股均有較高的超額收益,而且年初至今美股仍然實現了正收益,只是在A股第一次下跌過程中美股下跌幅度較大(-7.7%)。

第四,從大類資產價格比較來看,國債收益率在A股三次下跌中均有所下行,但幅度不大。而相比之下,產業債信用利差波動較大,前兩次下跌中信用利差均明顯收窄,但5月份下跌過程中信用利差大幅走擴。

股市大跌原因探討:信用收縮是主因

2018年以來,由於“貿易戰”、“去槓桿”、“美元升值”等一系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下,A股市場從2月份開始一路走低。A股在國信策略組跟蹤的全球主要股票指數中表現是最差的。然而對比其他國際市場,會發現,我們的估值並不高而基本面也不差。

從估值的角度看,當前滬深300指數市盈率(PEttm)僅在12倍左右,無論橫向跟國際市場比,還是縱向跟自己的歷史位置比,當前市場的估值水平都是很低的。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方面,2018年一季報全部A股上市公司歸母淨利潤增速有達到15%(非金融25%),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業績增速,放在全球市場看都不算低的。而且從目前的各類宏觀經濟和行業數據來看,中報業績不差增速甚至有可能會高於一季報。

造成股票市場大幅調整的直接原因,可能主要就是2018年去槓桿環境下,社融餘額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和低評級債券信用利差大幅飆升。這使得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在2018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融資難問題,而信用利差的大幅飆升,帶來的是市場風險偏好的大幅回落,我們看到2018年但凡現金流不是太好或者資產負債率較好的公司,整體都要跑輸大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