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除惡」閩侯縣司法局多措並舉助力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在閩江畔的福州市圖書館新館徜徉書海,去于山九日臺音樂廳聆聽免費音樂會,在“週末農家戲臺”網上平臺上“點單”……高雅與通俗、傳統與現代、城區與鄉村,同頻共振、生機盎然,這是有福之州展現的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新氣象。

自2015年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以來,福州將文化建設納入建設新福州的整體佈局,創新機制模式,豐富文化供給,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立足本土、開拓創新,聯動協同、利民惠民的發展之路,全面完成創建工作的各項任務。

以歷史傳承為根,以創新發展為幹,文化福州枝繁葉茂,馨香滿城: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頂層設計格局,完善了五級公共文化網絡覆蓋,豐富了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與服務,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愈加閃亮。

機制活,頂層設計強保障

每星期,閩侯縣文化館都會舉辦兩場公益舞蹈培訓,由當地知名培訓機構——蒲公英舞蹈藝術中心的老師授課。這不僅吸引附近居民來學,而且為閩侯縣青橄欖舞蹈隊源源不斷輸送了人才,每年參加培訓人員2000多人次。

“這是我們探索‘場所換服務’模式後的收穫。”閩侯縣文化館館長林琳說,館裡用閒置舞蹈排練廳的使用權,與蒲公英舞蹈藝術中心置換公共文化服務,“除公益培訓外,更大的收穫是全年免費提供給城鄉群眾的舞蹈演出”。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為基層群眾帶來高質量、更豐富的服務,這是福州探索建立多方參與機制帶來的轉變。

2015年起,福州先後出臺《關於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等10多個政策性文件,各縣(市)區也同步出臺配套政策,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製度保障。

多渠道投入,注入資金活水。2016年,全市財政撥付“文化體育與傳媒”經費15.3億元,2017年撥付17.7億元,人均經費按常住人口計算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募集社會資金超過8億元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民營企業家、海外華僑、社會公眾等共同積極參與。

統一配備文化專幹,夯實基層人才隊伍。通過引進、招聘、調劑等方式,各縣區的鄉鎮(街)文化管理人員從創建之初的442人增至579人,達標率100%;村(社區)文化管理人員從2219人增至2538人,達標率100%。

3年多來,全市3000多名基層文化工作者均已接受15次以上市、縣兩級組織的業務培訓。

“通過頂層設計,福州市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向基層傾斜,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福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福州市創建辦負責人說。

模式新,共建共享聚合力

近日,永泰縣同安中學初二學生陳家榮把看過的圖書拿到學校的“鳥巢書屋”交換。

“鳥巢書屋”2016年在永泰縣等地試點,2017年底在福州全市推廣。“鳥巢書屋”設置在中小學生相對集中的地方,鼓勵中小學生自購一冊換讀多冊圖書。目前,全市共設近600個“鳥巢書屋”,吸引了多家企業參與。

“圖書就像鳥一樣,可以飛出去,也可以飛回家。”福州市創建辦負責人說,“鳥巢書屋”是具有公益性質的迷你圖書館,讀者在免費借閱圖書的同時,必須遵守“拿走一本,留下一本”的原則。這創新了閱讀推廣形式,提高了圖書借閱率,提升了全民閱讀水平。

在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過程中,福州充分發揮省會城市資源優勢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優勢,串聯省、市、縣、鄉、村資源,盤活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形成共建共享合力。

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福州出臺相關建設實施方案,以市圖書館為全市公共圖書館網絡的中心館,統籌制定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服務標準、技術標準等。“現在,讀者只要走進全市兩級13個公共圖書館,就能享受資源共享、通借通還的‘一卡通’福利。”福州市圖書館負責人說。

文化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資源共享。由福州市群藝館統籌策劃,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共同參與,以縣(市)區點單、中心館配送的形式,促進優質文化資源雙向流動。據統計,全年70%以上的演出彙集省、市、縣(市)區多個文化館的優秀團隊與作品,充分調動各級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

盤活古建築,共享文化空間。三坊七巷200多座明清古建築,包括林則徐、冰心等近現代名人故居,現已逐步闢為紀念館、展覽館;倉山區在林森公館等處增添公益文化場所功能,開設圖書館、博物館;長樂區營前街道長安村大齊書院將古厝打造成集展覽、培訓、閱讀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空間……老建築煥發新活力,拓展了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讓群眾有了更多樣化的選擇與享受。

服務優,以人為本樹品牌

“從前是演什麼看什麼,現在則是想看什麼就點什麼就看什麼。”今年端午節,隨兒子從福州城區回閩侯老家過節的陳依伯,收到一份意外的驚喜——在家門口欣賞到國家一級演員王秋怡的評話表演,這是他的兒子在閩侯“週末農家戲臺”網上點單臺下的單。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普遍問題。為此,福州探索開展‘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以需求為導向,推動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福州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表示。

在創建過程中,福州正是按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打造了文化惠民“六進”活動、“激情廣場大家唱”、“相約九日臺”週末音樂會等一批惠民文化品牌,逐步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在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基礎上,福州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組織“文化惠民·六進”等基層文化活動1000多場,“農村電影放映”年均超過2.7萬場,“戲曲進鄉村”演出年達1萬場以上。僅2017年,全市就開展各種演出活動1000餘場、展覽活動400餘場,受益群眾達上百萬人次。

品牌文化活動覆蓋並保障了特殊群體文化權益。10多年來,“藝術扶貧”工程受益師生達10多萬人次;“新福州人歌手賽”“農家書屋一對一結對共建”等活動呵護了外來務工人員、農民群眾等人的文化夢想。

文化似水,潤物無聲。

通過三年多勠力同心的創建,福州在傳承中增強文化自信,在創新中激發生機活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不斷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如今,這種凝聚精氣神的文化之力,正在為建設有福之州夯實精神根基、為閩都百姓守護精神原鄉。

(福建日報記者段金柱 卞軍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