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習慣還是疾病?千萬不要忽視了!

咬指甲:習慣還是疾病?千萬不要忽視了!

孩子咬指甲向來是廣大家長既不喜聞也不樂見的一種行為;事實上,很多成人也存在這一問題。有人認為,咬指甲不過是一種壞習慣;也有人認為這是病,得治。

咬甲癖是一種口部機能異常,表現為用嘴進行講話、吃喝以外的行為,如磨牙、吮指、咬鉛筆、口式呼吸等。咬指甲的習慣通常起源於童年期,青春期明顯加重,可延續至成年。青春期咬甲癖加重可能與該時期個體所面對的困境及不穩定感相關。

咬指甲的確切成因仍存在爭議,可能與心理、後天習得及家庭因素有關。

首先,咬指甲似乎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有咬指甲習慣的父母生出的孩子也更可能咬指甲,即使父母已在孩子出生前已經戒掉該習慣。

咬指甲通常是個體面對困難時失控的徵兆,與之相關的心理因素包括壓力、緊張、焦慮及心境低落。咬指甲實際上是人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應對機制,但當患者咬指甲成癮時,則可體驗到更大的痛苦。另一方面,興奮感缺乏(活動較少、無聊)也可引發或加劇咬甲癖,飢餓與低自尊也是可能的成因。

咬甲癖是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行為,在成年期常以吸菸和嚼口香糖的形式代替。一種理論認為,咬甲癖是拇指吮吸習慣的延續。

多數情況下,咬甲癖是孤立的問題,僅僅是有礙觀瞻而已。然而,當咬指甲與其他疾病共同發生時,則構成了精神科問題。精神科門診中,超過2/3咬甲癖的兒童同時伴發至少一種精神障礙;這些孩子的父母中,有超過一半罹患至少一種精神科疾病,尤其是抑鬱症。

咬指甲:習慣還是疾病?千萬不要忽視了!

兒童及青少年中,與咬指甲相關的常見精神疾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74%),對立違抗性障礙(36%),分離性焦慮障礙(20%),及遺尿(15%),抽動障礙(12%),強迫症(11%),精神發育遲滯(9%),抑鬱症(6%)。記錄顯示,存在咬甲癖的兒童及青少年中,有超過1/4存在抽動穢語綜合徵。此外,超過60%的咬甲癖兒童存在刻板行為,如咬唇、撞頭、撕皮、拔毛等。

咬指甲特別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社交方面,咬指甲可引起自卑、情緒痛苦和社交功能受損,並被視為一種自我毀容行為。咬指甲也不利於身體健康,可引起指甲周圍出血,導致甲溝炎、繼發性細菌感染等,嚴重時可導致指骨骨髓炎及瘢痕等。

咬指甲的其他軀體後果還包括口腔及胃腸道問題。嚴重咬指甲可引起門牙細小裂縫、牙齦炎和牙齦膿腫;若形成感染,則可反過來傳染到指甲上。咬指甲還可導致顳下頜關節紊亂,並升高胃腸道蟯蟲和賈第鞭毛蟲感染風險。

咬指甲行為通常可自行消退,輕微狀況下無需治療。咬指甲行為不頻繁時,不會引起明顯的軀體及社會後果,但當與其他合併症同時存在時則需格外留意。此時應對患者進行詳細的問診(包括心理方面)及詳細的身體檢查。管理旨在幫助患者減輕壓力,為抑制行為提供情感支持,最關鍵的是鼓勵兒童或青少年消除這一問題。

咬指甲:習慣還是疾病?千萬不要忽視了!

2011年的一項meta分析顯示,習慣逆轉,即行為治療的重要基礎,對咬甲癖治療效果顯著。習慣逆轉訓練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意識訓練、放鬆訓練及替代行為,通過替換為其他動作來消除咬指甲的習慣。相反,當孩子咬指甲時,取笑、懲罰及嚴厲制止是無效的。此外,厭惡療法(在指甲上塗味道不好的東西)則存在爭議,可能增加焦慮感。

以下方法也可有效減少咬指甲行為:

  • 在指甲上塗橄欖油使其軟化,降低指甲的「吸引力」;
  • 將指甲邊緣修剪整齊,以減少觸發咬甲行為的場景;
  • 戴上手套;
  • 代之以嚼口香糖;
  • 讓雙手忙於做其他事,如演奏樂器及進行體育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