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美感——《六月之蛇》

按照現代哲學的觀點,早期的吉加·維爾托夫〔51〕的《持攝影機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和路易斯·布努埃爾的《一條安達魯狗》,似乎更接近於所謂的後現代。尤其是後者,達利的介入使影片更多了些無意義,甚至有些無理取鬧的荒誕。雖然那時候也爆發了經濟危機,但是之前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一個充滿發明、革新的現代化社會,也充滿著理性和啟蒙精神,一切似乎都在正常行進和完善中。而我們面臨的現代已經被後現代的各種符號包圍,各種經濟和道德危機的出現遠遠超越了人們想象的速度。這個時期的一部分電影,例如黑澤明〔52〕的《夢》,三池崇史〔53〕的《拜訪者Q》等,無不充滿了對當代危機的憂患,在後現代的語境和喧囂中,獨守著不變的人道主義和主體意識的哲學思考。

向死而生的美感——《六月之蛇》

跟大島渚那種肆意縱情的慾望宣洩不同,《六月之蛇》(A Snake of June)的鏡頭宣洩出的慾望“好溼好壓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性本能的壓抑與昇華創造了文明,人類的文明史就是性本能的壓抑史,非壓抑性文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也許源自於日本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這個國家的導演似乎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導演都更敏感,也更激進。沒有哪個國家的導演像日本導演這樣極端地揭露本國國民的精神病症,從早期的今村昌平、鈴木清順,到現在的大島渚、三池崇史、清水崇、鹽田明彥、北野武,還有冢本晉也等,無不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影像風格和敘事技巧,刻畫著噩夢和噩夢降臨時的人間。《六月之蛇》延續了1989年《鐵男》的黑白和躁動不安的影像,冢本晉也特意運用了藍色濾光鏡和紀錄片式的寫實主義風格,把整個影片沉浸在一種藍色的陰鬱和冷峻之中。就是這種粗糙帶來了藝術攝影無法企及的真實效果,在擯棄了那些裝飾性的東西之後,形成了當代藝術中一種領先的美學,就是“不美”。日本式的“不美”是非常極端的,會讓人陷入壓抑與放縱之間的那片深不可測的沼澤地帶。

向死而生的美感——《六月之蛇》

持續不停的大雨讓人沉迷在潮溼的性幻想中,陰冷和疏離的社會中,中產階級的生活單調而乏味。男攝影師身患癌症,正想著如何了結自己生命時,偷拍到職業婦女倫子的自慰照片。倫子是電話心理諮詢中心的接話員,她的聲音能夠平復人們心中絕望的驚濤駭浪,而自己卻陷在與丈夫灰色人生的一場危機中掙扎不出。丈夫有病態的潔癖,不停地用肥皂洗手,連浴缸出水口都要一點一點摳刮乾淨。這是種可怕的禁慾態度,認為慾望代表著危險,是能夠吞噬一切無法脫身的黑洞,似流毒病菌一樣值得恐懼,牽一髮而動了全身的業火。丈夫並非沒有慾望,卻像蠶一樣結出堅不可摧的厚繭把自己封閉了起來,逼得倫子出於羞恥,也被迫選擇了禁慾。城市街道上無盡漫淌的雨水彙集洶湧著洩入地井,以這個空鏡頭預言了一個墮落的過程,那個潮溼的黑洞需要被灌溉。

向死而生的美感——《六月之蛇》

這場冷淡而缺少激情的婚姻生活瘋狂壓抑著兩個脹滿著慾望的人性,一條深深的溝澗在平淡的生活中長出不和諧的犄角。倫子終於收到了那封神秘信件,信封上寫:尊夫的秘密,裡面是她自慰時被偷拍的照片。隨之而來一個電話,男攝影師沒有索要錢財,對於一個直面死亡的人,錢財是蒼白且軟弱無力的,他需要倫子給他生的慾望,也想幫助這個女人迴歸本身壓抑的慾望。他用近乎變態的方式解放著倫子的慾望,以偷拍照片為要挾,命令她,引導她,讓倫子在虛偽的形式社會的眼光裡凌辱自己,給習慣在虛偽的公共場合中掩藏起本能慾望的人們以衝擊,倫子的心理防線一次次被擊潰。冢本晉也的鏡頭指向了窺視,指向了生命的本來面貌,手如蛇般遊走,從矜持到徹底逃逸,復甦的慾望在茂密的草甸間招引澗流。

向死而生的美感——《六月之蛇》

倫子在男攝影師的開導下發生了質變,開始慢慢地忠於自我,她不願意再束縛自己,也許是認識到了假面的世界與壓抑的慾望是多麼可悲,倫子愛上了嫵媚的妝容和穿著超短裙在人群中搖曳的姿態,愛上了在雨巷中看著街口來往的人群藉助著自慰器達到高潮,欣然接受異性帶有侵略性質的眼神信息,從而得到某種意淫和被意淫的滿足。她開始主動打電話給男攝影師,此時電話的內容發生了微妙變化,不再是現世的客觀,營造和被營造之間是一份覆蓋和認同,兩個人的關係從對立面變化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聯盟。一個被化解絕望的人是有理由做一切的,一個化解他人絕望的人是無法結束這個遊戲的,因為他的世界有著你的印證,因為他的存在有著你的拯救。男攝影師告訴倫子,懷疑她得了乳癌,倫子找到醫生檢查證實了病情。倫子告訴丈夫要切去一邊乳房而保全生命的打算,而丈夫明確地回絕了,這體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男性心理:已婚女人的乳房似乎不是自己的,而是雙方的共同財物。倫子最終沒有切掉另一半乳房,為了保全家庭的完整,而使乳房裡的癌細胞在自己身體內擴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