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以房養老」你知道麼?

中國銀保監會近日發佈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以房養老”保險正式推向全國。

“以房養老”保險這筆賬怎麼算?就在銀保監會發布通知後不久,浙江首單“以房養老”保險產品7日落地杭州,保險客戶陸先生夫婦從杭州市金融辦相關負責人手中領到了第一筆養老保險金。

事實上,“以房養老”保險並不是通常所見的保險產品,而是一種將住房抵押與終身養老年金保險相結合的創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業務。簡而言之,就是房屋所有人把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然後每個月從保險公司領一筆養老金,待所有人去世後,保險公司再處置房子,並扣除相關費用,房子抵押並不影響居住。

這種模式下,那些收入較低,但名下住房價值較高的老人每月都能獲得一筆養老金,從而改善老年生活。

據提供該保險產品的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產品主要優先孤寡失獨老人、低收入家庭、高齡老年群體投保。“老年人與保險公司簽訂合同時,雙方將確定基本養老保險金額,以抵押房產的評估值為基礎,同時考慮房屋折舊、預期增值、預期的老年人平均生存年限等,金額一經確定,不能變更。”

這個看似“旱澇保收”的險種,究竟是否划算?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假如投保人房產的估值計算為100萬元,那麼60週歲的男性投保人每年需繳納2544元保費,直至86週歲,每月到手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額為2514元。

同樣條件的女性投保人,兩項金額相對較低,分別為年繳保費1622元和每月到手基本養老保險金額2082元。

投保人陸先生表示,把房子抵押給保險公司,他和老伴每月合計可以拿到大約6000元。加上退休金,每月總共可以拿到一萬元左右,生活質量肯定大不一樣。

“以房養老”保險試點情況如何?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提出鼓勵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2014年和2016年分兩批在全國部分城市開展試點。

從試點情況來看,業務開展並不理想。截至今年6月底,只有一家保險公司開展了相關業務,共有98戶家庭139位老人完成承保手續。

“在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一些人難以接受‘以房養老’。”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說,很多老人也難以接受自己辛苦一輩子掙來的房子未來成為別人的。

“60歲以前按揭買房,60歲以後抵押房子養老,百年之後,什麼都沒留下”,成了不少人對於“以房養老”的直觀感受。

除了傳統觀念的影響外,房子未來價值的不確定性,也讓不少意向人群體“望而卻步”, 在房價不斷攀升的經濟環境下,老年人更願意相信自己房子的價值會一直上漲,而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量,對老年人房產的評估價往往低於市場交易價,這也會影響老年人的投保熱情。

對保險公司來說,這個業務涉及房地產、金融、財稅、司法等多個領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尤其是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政策基礎較為薄弱,業務流程管理和風險管控難度較大,難以盈利。

專家:多舉措培育全新養老模式“‘以房養老’本身是一個很好的嘗試。”浙江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建華說,“它可以作為當下養老市場的一個補充方法。”

針對推廣中所面臨的問題,楊建華表示,激活“以房養老”保險市場,首先要將“以房養老”的服務模式標準化和精細化,提高其可信度;同時,做好信譽背書,有力保障老年人和保險機構的相關權益。

銀保監會在此次通知中特別強調,保險機構要做好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等綜合研判,加強“以房養老”保險的風險防範。在業內人士看來,“以房養老”涉及保險、房產、信貸等多個金融環節,因此,在監管方面離不開政府各部門的通力管理。

在舉措上,法律專家蔡湘南建議,當前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以應對在開展保險業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長壽風險和利率風險。同時,還要管控好房地產市場波動風險和房產處置風險,建立規範有序的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市場。

另外,為了更好地激發市場需求,一些業內人士建議,在向全國推廣的過程中,可以考慮逐步擴大抵押房產的範圍,將其他類型的不動產,如商業類的房產、共有產權住房、農村宅基地房產等列入抵押範圍,以便解決更多老年人的收入問題。

同時,專家還建議,保險公司可進一步完善養老產業鏈佈局,探索通過引入長期護理保險與“以房養老”保險產品有效融合、發展康復醫療等,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多層次的養老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