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第八講:以人民爲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立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八讲: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堅持和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立場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深入領會和牢牢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對於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生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風雨兼程、訪貧問苦,從黃土高坡到青藏高原,從太行山區到烏蒙山區,從零下幾十度到海拔數千米,從“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遍佈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聽民聲、察民情、思對策,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模範踐行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從根本上回答了“為了誰”的問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黨員幹部深情講述了長征路上半條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半床被子可以彰顯出共產黨人的本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們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充分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關鍵是站穩人民立場。人民立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體現了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堅定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只有真正領悟了人民立場的真諦,才會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做事情、幹事業,做有利於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長遠利益要求的事。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提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同志的事蹟。谷文昌同志在東山縣工作了15年,帶領全縣人民拼搏奮戰,植樹造林、治理風沙、修建水庫,把荒蕪的東山島變成富饒的糧倉,使群眾擺脫了世代逃荒要飯的苦日子。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都是“先祭谷公,後祭祖宗”,並相沿成習,以此表達他們對老書記的敬重和懷念。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不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把改革發展責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實踐要求,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

我們黨制定任何一項政策,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要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大鵬沖天飛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輕盈;駿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隻腳的力量。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多人民的力量。

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偉業,關鍵是在思想上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講:“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記了人民,脫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尊重不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承認不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區別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界線。謀劃發展,最瞭解實際情況的,是人民群眾;推動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眾。治國理政,只有親身徵詢于田野,虛心問計於百姓,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開創改革發展新局。基層是最大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堅持“以百姓心為心”,把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統一起來,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

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我們的工作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有強大的生命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說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總結我們黨發展壯大的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始終把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終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動員指導人民開展新的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堅持由人民群眾評判,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第一標準。以什麼為標準、用什麼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檢驗,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長短優劣。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堅持群眾標準、由群眾來評判,不能走過場,必須具有約束力,群眾擁護什麼就鼓勵什麼,群眾期盼什麼就做好什麼,群眾反對什麼就糾正什麼。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範,還是評選評比、考核表彰,都要注重群眾評價,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不能關起門來搞自我評價、自我認可。要經常看一看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展開,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辦法還需要改進,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使黨和人民事業始終體現群眾意願,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三、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為實現人民幸福、邁向共同富裕而不懈奮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歸宿,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徵,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我們要著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將邁出堅實步伐,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社會主義優越性必將充分顯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富裕、更加公平、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要完成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自覺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大力弘揚“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理念,鼓勵人民群眾艱苦奮鬥、勤勞致富、守法經營,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美好幸福生活。

四、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始終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必須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把群眾路線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要在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把群眾路線貫穿黨的全部工作之中。做好群眾工作是領導幹部的重要職責。是否重視做群眾工作,是否善於做群眾工作,是衡量領導幹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每一個黨員幹部特別是擔負一定領導責任的同志,都應當同焦裕祿同志作個比較,經常想一想,自己為人民服務是不是做到“完全”、“徹底”了。總體上看,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廣大黨員幹部在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衝鋒陷陣、忘我奉獻,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肯定和擁護,這是主流,必須充分肯定。同時必須看到,一些脫離群眾的現象在黨內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問題還相當嚴重。這裡面,既有立場問題、感情問題,也有方法問題、能力問題。要從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密切聯繫群眾的重要性,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提升政治站位、提高工作能力,在真心實意向人民學習中拓展工作視野、豐富工作經驗、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水平,在傾聽人民呼聲、虛心接受人民監督中自覺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教育,在服務人民中不斷完善自己,持之以恆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久久為功祛除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實踐證明,只有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才能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實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八讲: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