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能夠適應變化,知道如何成為學習的“自由人”。這樣的“自由人”與傳統教育模式下只注重知識接受、養成順從特性的人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自主性和能動性。對於課題研究而言,學生是受試者、受教育者,我們應理解他們、信任他們、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成為學習的小主人。要實現上述目標,對於教師來講最少要做三件事情: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其次,教師對學生應有真誠的態度;第三,教師要從學生內心深處瞭解學生的反應,敏感地捕捉學生對教育、教學的看法。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學會讚賞學生,包括他們的感情意識和人格。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過程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構建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課題實驗的指導意義有五點:一是強調以“學”為中心;二是強調情境、協作、會話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三是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四是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習;五是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這一理論對我們基於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傳播意為交流傳達。從信息化、系統論角度來看,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過程,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系統,如圖1.46所示。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過程

圖1.46 教育過程信息傳播系統

首先,由傳播者(教師)將信息(教學內容)經由信源發出,經過編碼,被轉換成可以傳遞的信號,由傳播媒體(如多媒體、網絡等)通過合適的信道(光纖、黑板等)傳播到受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感官,通過譯碼,最後到信宿(學生大腦),在這裡信息被還原,被理解。在傳播過程中,學生的回答、表情、動作等對所傳信息內容(教學內容)作出的各種反應被反饋給傳播者(教師),傳播者(教師)根據反饋的情況及時調控,準備實施新一輪的信息傳遞。從上述傳播過程來看,影響教育傳播效果的因素很多,有來自教師、學生的,有來自媒體、認知工具的,還有來自社會的環境因素等,因此,我們要依據教育傳播的規律實施及時、有效的傳播。瞭解了教育傳播的過程,對於多媒體課堂教學具有指導價值。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