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快樂成長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昨天晚上世界盃開幕啦!

富貴爸爸第一次看球還是遙遠的1994年(暴露年齡),這一看就是20多年過去了。

當年和我一起看球的幾個女球迷,也都成為了媽媽,因為媽媽這個詞的分量,世界盃對於她們來說早就已經變成了回憶,無論是職場還是孩子,更多的是脫不開身的忙碌。

如果恰好老公又是球迷,那這一個月可以說是喪偶般的存在了。

所以每當四年一屆的世界盃來臨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新的群體產生:“世界盃寡婦”!

意思是指世界盃開始後,雖然老公天天都能見到,但是人就像幽靈一樣,晝伏夜出,毫無交流,家中大小事務一律不管,而這種狀況要持續整整一個月。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我有個同事的老婆就很機智。

14年的時候,娃11歲,正是調皮好動,好奇心很重的階段,同事是鐵桿阿根廷球迷,每次比賽天雷打不動那種。

對於看球,小孩子未必有興趣,但是對於半夜也能不睡覺,小孩子就很興奮了,

照一般媽媽的話,娃半夜不睡去看球,可以說是喪心病狂了,但是同事的老婆卻同意了,

不過約法三章:1.必須是週末或假期,2.不能影響功課,3.不能影響別人

娃簡直是歡天喜地啊,不僅每次早早的把功課做完,還主動讓媽媽早點去休息,別打擾他和爸爸的“親子時光”。

一個月下來,阿根廷隊多了一個小球迷,同事和兒子成了一對“好朋友”。

這位媽媽的方法可謂是一舉三得,

適當的自由讓孩子很開心促進了父親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在世界盃這樣不可能的時間裡,讓爸爸更多的參與到了孩子的教育裡

尤其是最後一點,在孩子的成長教育裡,是非常重要的。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一提到爸爸帶孩子,很多人腦海立馬會浮現各種不忍直視的場景,

比如這樣的,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比如這樣的,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在比如這樣的,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很多媽媽對自己家那位“長不大的孩子”也是一點都不信任:

“你指望一個回到家就吃雞,連尿不溼正反都弄不清的人帶娃?”

“別鬧了,洗衣機們都不會開的200斤孩子能指望他照顧孩子?”

與其說爸爸是在帶孩子,不如說爸爸在“玩孩子”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其實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如果參與的更多,那麼孩子在學習上,甚至以後走上了社會反而會更加成功,

雖然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更細緻的做事風格以及更溫柔的氣質能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安全,

但是如果只有媽媽的教育,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容易出現軟弱、膽小、孤僻等特質

,而男性的陽剛、果敢、豪爽、自信往往能彌補這些。

有些媽媽覺得爸爸帶孩子就知道瘋玩,做各種莫名其妙的幼稚遊戲,也不教教孩子學習、做人之類的“正確”事情,簡直是坑娃一把好手,

其實恰恰是爸爸帶娃的這種“幼稚感”,讓孩子在更多方面得到了成長。

比如爸爸的腦洞通常很大,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爸爸們也不會制止孩子們一些“過分”的行為,讓孩子能夠自由探索各種新鮮事物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爸爸通常神經大條,對於孩子一些小危險行為會放任自流,讓孩子更加有獨立行為的勇氣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而且爸爸們通常更善於運動,更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更別提因為男女知識結構的不同,爸爸往往能夠在孩子的歷史、地理、哲學、邏輯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指導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在著作裡寫道:“爸爸的愛和媽媽的愛有很大的不同。爸爸的愛“更具危險性”,媽媽的愛則更“安全和有保障”,相比較而言,爸爸的愛比媽媽的愛“更有期待和幫助”。

總結一下就是,爸爸經常帶孩子的好處有這些:

A.孩子更獨立。不會一碰到什麼事情就依賴大人。

B.更有創造力和好奇心。奇思妙想和不畏懼新鮮事物,這對於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有非常大的好處。

C.更有自信。爸爸有時候會自信的有些自大(就好像小豬佩奇裡的豬爸爸),但是這讓孩子對完成一件事情更有信心,也更能堅持。

D.更理性。男性的邏輯思維會讓孩子對事情的梳理更具條理,做決策的正確率更高。

E.運動能力和動手能力。爸爸更喜歡和孩子一起做動手的事情比如組裝玩具,修理家裡的東西等,同時爸爸更喜歡帶著孩子運動。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富貴爸爸有個處女座女同學,自從當了媽之後處女座綜合症達到了頂峰,

比如孩子的所有貼身衣物都要測下熒光劑含量,比如指定品牌的尿不溼連產地都要是她所瞭解的“最佳產地”才行...

所以,她對老公就一個要求,別插手孩子的任何事情,事無鉅細的自己來。

結果孩子大點了,性格特別的懦弱,也很膽小,這時候她才明白爸爸參與的重要性。

讓爸爸來吧,爸爸什麼都不會,笨手笨腳的還不如自己來的簡單快捷。

這不是一個媽媽的問題,很多媽媽都碰到過類似的情況,總是不放心爸爸帶娃,最後自己累的半死不說,爸爸完全跟不上手,

因此媽媽有時候一定要把心放寬點,儘早的創造更多機會,讓爸爸主動去帶孩子。

“別人家的老公”看球帶娃兩不誤,媽媽是怎麼做的?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個媽媽一樣,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和爸爸有“胡鬧”的可能,不去批評爸爸的粗心和毛糙,儘量的給與鼓勵,

也不要一下子要求爸爸太多的付出,比如規定必須抽時間陪孩子玩幾個小時,或者強制出門轉幾圈,有時候讓爸爸給孩子講個小故事,帶著孩子修理一下小玩意,玩一把捉迷藏,哪怕只有十分鐘,都是很好的開始。

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爸爸會體會到和孩子相處的樂趣,也會發自內心的想要主動和孩子互動。

畢竟比起孩子性格的養成,偶爾熬個夜、受一點小傷害,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完整的家庭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的不缺位和對媽媽的補充,才是孩子成長的穩定支撐

這個週末就是父親節了,如果孩子有個球迷爸爸,不妨讓孩子“陪著他”,讓爸爸的教育,從一個“父親之夜”開始吧。

(除標註外,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