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牢騷與高級牢騷

牢騷-------牢騷,指煩悶不滿的情緒;憂愁哀怨。

見明 陸世廉《西臺記》第四齣:“憂焦!知己真難報。牢騷!英雄恨未消。”

低級牢騷與高級牢騷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考察牢騷現象,發現牢騷具有明顯的外顯性、感染性等特點、此外,牢騷具有不同的層次性,社會評價的雙重性等內容。外顯性和感染性表現了牢騷的表層結構,而層次性、雙重性則表現了牢騷的深層結構。

牢騷具有外顯性。牢騷是通過個人的言語、行為來體現的,因此,在人們交往活動中,它集中反映為用自己的言行、表情、動作、體態等來表示對某項政策、方針、社會現象等的不滿情緒。牢騷者從來不會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壓抑在心頭,他們總是尋找各種機會場合,千方百計地把牢騷訴諸他人,其目的是為了引起他人的共鳴和同情。同時,對牢騷者來說,也是“一吐而快”,從而使自己的心理恢復平衡。因此,凡是牢騷都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

牢騷具有感染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歸屬和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人們通過這個過程、引起情緒共鳴,減輕內心的心理負擔。隨著社會進步發展,開放度、公開性進一步增加,信息網絡的密度和交義度提高,使得人們的交往更加頻繁。因此,情感交流成為人們交往的紐帶,但有時人不免成為情感的俘虜。

特別是在群體活動中,人們往往會產生一些失去理智的行為(在牢騷場合大發率騷、回到家後又感到後悔莫及),使無個性化成為一種普遍傾向,而盲目跟著他人評頭論足,在一個個牢騷怪圈內不能自拔。有的人則是潛移默化地接受牢騷氛圍的影響,幾次下來,形成了一種習慣,使發牢騷成為維繫人際關係的一種方式。兩個朋友見面,一支香菸一杯茶,就開始擺“龍門陣”、發牢騷,而牢騷話往往會相互感染、使周圍的旁觀者也不自覺進入這個怪圈,從而形成了連鏡式的心理反應。

要分析牢騷這一社會現象,還必須深入分析牢騷的類別、層次,其類別是依動機水平來劃分。

低級牢騷與高級牢騷

初級牢騷的主要內容體現在生理及安全的需要方面,如工資、獎金、住房等質條件的不滿足等。中級牢騷的主要內容則體現在人際交往包括尊重、理解及愛方面,實際上中級牢騷是一種個人的心理需要。高級牢騷主要表現為價值感、成就感、責任感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