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企尋求進口多元化 南美大豆成新寵

中国粮企寻求进口多元化 南美大豆成新宠

隨著美國單方面升級貿易摩擦,中國大豆的進口愈發被市場關注。對此,記者走訪多家糧企後發現,美國早已不是中國大豆進口的唯一選擇,更多企業傾向於進口渠道的多元化,從而規避貿易摩擦等因素帶來的風險。

中國最大糧企——中糧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總裁於旭波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進口大豆的主要用途,其加工出豆油和豆粕均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全球有比較充足的供應,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的缺口可以通過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來彌補。

具體而言,全球植物油貿易量超過8000萬噸,豆油的供應缺口可通過進口豆油、菜油、葵油等植物油品種來滿足。豆粕方面,全球油料和粕類貿易品種豐富、規模較大,可以通過增加從南美等國家的大豆進口,增加菜籽、葵籽等油料進口,增加豆粕、菜粕、葵粕和魚粉進口,增加肉類進口四方面舉措來滿足中國國內豆粕需求缺口。

業內認為,從長期趨勢看,南美、黑海等地區耕地資源有較大潛力,可以在全球大豆供應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

從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儲糧”)進口情況來看,這一勢頭已非常明顯。

中儲糧油脂公司數據顯示,其2017年進口大豆26.2%來自巴西,43.2%來自阿根廷、烏拉圭,30.6%來自美國。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大豆進口貿易實際操作中,採購方擁有貨源地選擇權,更傾向於選擇貿易關係良好、有穩定政策預期、進口稅率更低的大豆主產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貿易摩擦發生前,中國大豆的進口分佈就已發生變化。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6/17年度,中國大豆進口量9349萬噸。其中,巴西佔48.5%,較三年前增加1.7個百分點;美國佔39.4%,較三年前下降1個百分點。以南美為主的非美大豆進口已經佔到中國大豆進口量的六成以上,且呈穩定增長趨勢。

“美國農民才是美國政府高關稅政策的最大犧牲者。”在於旭波看來,中國大豆市場開放是中國政府兌現WTO承諾,尊重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積極推動美國農產品進口所做出的選擇。中國大豆市場的開放,刺激了美國大豆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的增長,為美國農民持續增收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這是美國農民和行業(美國大豆協會)多年的夙願。

於旭波直言,美國政府單方面啟動301調查,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迫使中國政府採取反制措施,導致美國大豆種植者和美國農民不得不面對高關稅帶來的出口市場萎縮和市場價格下降,遭受利益損失。

數據顯示,中國自美國進口大豆佔進口全部大豆金額的比例為35%,而美國大豆出口至中國的金額佔其大豆總出口金額的比例高達6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国粮企寻求进口多元化 南美大豆成新宠
中国粮企寻求进口多元化 南美大豆成新宠中国粮企寻求进口多元化 南美大豆成新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