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很多人去海邊的時候

都愛撿一點新鮮貝類來吃

像青口啦、牡蠣啦、扇貝啦…

不過今天新西蘭當局發出緊急通知

要求民眾不要在新西蘭北島的西海岸

撿拾新鮮貝類

因為它們可能含有

麻痺性貝毒!

嚴重可致人身亡!

名詞解釋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麻痺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簡稱PSP)是一類神經毒素,與河豚毒素作用機制相似,因造成神經系統傳輸障礙而產生麻痺作用。

麻痺性貝毒可以通過口腔粘膜進入人體,使得嘴唇周圍產生麻木感,然後四肢麻木,呼吸困難,並伴有頭疼、眩暈、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有時出現短暫失明,嚴重者癱瘓,因窒息而死亡。

這些區域的貝殼別撿了

由MPI對部分沿海地區採集貝類樣本進行的常規檢測顯示,麻痺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簡稱PSP)水平高於MPI設定的0.8mg/kg安全限度,吃過這些地區貝類的人可能由此患病。

根據MPI的警告,此次存在麻痺性貝毒危險的區域主要是Port Waikato以南,到Foxton Beach的Manawatu River之間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地圖僅作參考示意

即大家不要在北島西海岸Waikato、Taranaki、Wanganui、Manawatu和Horowhenua地區撿拾貝類,其中包括Kawhia和Aotea Harbours,但不包括Port Waikato。

另外,Bay of Islands延伸至Cape Wiwiki和Cape Brett之間,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地圖僅作參考示意

還有Kenepuru,南島的Pelorus Sounds以及Akaroa Harbour,也是貝類危險區。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地圖僅作參考示意

有毒的貝類包括這些美味!

此次受影響的貝類種類:青口(mussels)、牡蠣(oysters)、雙殼貝(tuatua)、三角斧蛤(pipi)、雙帶蛤蜊(toheroa)、鳥蛤(cockles)、扇貝(scallops)、貓眼(catseyes)、小海膽(kina)及其他雙殼貝類。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注意

以上貝類如果是在危險區域撿拾,

即便煮熟也可能有毒

千萬不要食用!

另外,如果黑金鮑(Pāua)、螃蟹(crab)和小龍蝦(crayfish)的腸子在蒸煮之前完全移除,仍可放心食用。如果在蒸煮過程中是帶著腸子進行的,那麼有可能已經被感染,請勿食用。

多例中毒事件敲響警鐘!

麻痺性貝類毒素是一種常見的海洋赤潮毒素,來源於赤潮中的有毒藻類,海水的溫度、鹽度、水流都有可能導致毒素的上漲。此前在國內國外,都已經出現過諸多中毒案例。

例如,根據海峽都市報的報道,去年6月7日,漳州就發生過一次集體吃青口(Mussel,又稱淡菜)的中毒事件,當時新聞曾刷爆了福建一帶。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據悉,事件中一共有36人在食用了遭受赤潮感染的青口後,分別出現了頭暈、嘔吐、四肢麻木等不同程度的中毒針狀,送往了醫院救治,其中一人病情較重。

隨後漳浦縣食安辦專門發出了對民眾的提醒。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而根據美國媒體SFGate的報道,今年3月亦有人在食用了感染病毒性貝毒的貝類後,出現嚴重中毒症狀送醫救治。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此外,加州州政府公佈的數據還顯示,在過去的90年當中,當地麻痺性貝毒造成的病例為542起,另有39起死亡病例。

去這些海灘別撿它們吃,嚴重會致死!

出現這些症狀馬上就醫

麻痺性貝類毒素的症狀一般在食用貝類後10分鐘至3小時內出現,症狀包括:

* 麻痺及嘴部、臉部、四肢刺痛

* 吞嚥或呼吸困難

* 眩暈

* 頭痛

* 噁心

* 嘔吐

* 腹瀉

* 癱瘓無力及呼吸衰竭(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如果你在新西蘭,食用了文中警告區域的貝類海鮮後有不良反應,請撥打健康熱線(Healthline),電話:0800 6111 16,或立即就醫,併到最近的公共衛生部門報備,提供出現問題的貝類進行測試。

據初級產業部門消息,對貝類海鮮的測試還將繼續進行,有任何變化及進展屆時將對外公佈。

而商業捕撈的貝類,即在商店和超市出售或出口的貝類,是受MPI嚴格監控管理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