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高陵:涇渭大地的文化傳唱,南隔鹿苑原與長安古城相望

發現高陵:涇渭大地的文化傳唱,南隔鹿苑原與長安古城相望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是渭河的支流,前者源自甘肅,後者源自寧夏,二水在西安城北相匯,繼而向東奔向黃河。因而,涇渭分明,就成為涇渭之地的第一個文化傳唱。“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詩經》在那麼遙遠的時代就向我們深情描繪了涇濁渭清的歷史原貌。“濁涇清渭何當分”,詩聖杜甫的一聲詠歎,賦予了自然地理以社會、文化和人格特徵。縱然,歷史的泥沙幡然將濁涇清渭變換為清涇濁渭,但絲毫不能影響人們對涇渭分明的文化解讀。涇渭之地如一部古書,世世代代翻不盡它的榮耀和滄桑,寫不盡它的綺麗和美妙。

發現高陵:涇渭大地的文化傳唱,南隔鹿苑原與長安古城相望

涇渭大地,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京畿之地,是歷代帝王休養生息之所。傳說大禹治水時,涇河、渭河就流經於斯,並有先民居住。史載秦孝公治秦時就在渭水和涇水之上架設橋樑,後人又不斷地進行加固和修繕,目前正在發掘的渭河古橋遺址,當始於秦孝公搭建的渭中橋。秦始皇曾“作離宮於渭水南北,以象天宮”。“鹿原形勝佔秦雄,二水溶溶浸碧空。漁唱不離煙靄外,人家長在圖畫中。”清人的動情吟誦,為我們再現了涇渭大地如詩如畫的美妙風光。

我的腳下,正是被先民們稱之為二河灘的地方,是毗沙古鎮和隆昌寺遺址之所在。秦漢時期,這裡就設置有涇河官渡和驛樓,宋時已設置有稅官。這裡曾經是歷朝帝王和文臣武將南下北上的重要渡口和驛站,也是歷史上重要的商業聚集地。“先有毗沙堡,後有長安城”,一句民間諺語,道破了這裡的古老和悠久。

發現高陵:涇渭大地的文化傳唱,南隔鹿苑原與長安古城相望

《明·高陵縣誌》記載,涇水官渡有隆昌寺,景緻宜人,佛塔高聳,香火極盛,宋太宗曾題寫匾額。“蒼蒼林木護隆昌,塔湧香花現妙莊。夜靜疏鍾催月起,天高清梵入雲長。” “斜陽古寺枕溪邊,林下僧歸袖紫煙。更喜一輪塔頂月,清輝夜夜照諸天。”清時的隆昌寺依然能讓詩人們發出由衷的讚歎,隆昌夜月作為當地四大美景之一,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京”,“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詩人的絕句不但描繪了唐時涇渭大地的遼闊與壯美,形象描繪了這裡與唐城的距離關係,更不可想象的是居然還預言了歷史的迴歸。我的腳下,如今已是統籌城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安渭北工業組團的中心,是西安兵器產業基地的核心。由此稍東是涇渭分明之處,稍西是神州大地原點,南隔龍首原與明長安古城相對而望,抬眼可及的渭河生態工程,正在成就歷史上從未呈現過的渭河流域新景觀,“目極雲霄思浩然,風帆一片水連天”,“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這些被詩人們描繪過的浪漫情景,只要你有好心情,又肯花費時間,今天輕易便可領略得到。而這不是重拾歷史的記憶,而是經過過度採淘和反省之後,人類返還給自然的一個羞澀的擁抱。北客站啟用,市政府北遷,人們再不必藉助風物丈量都城之遠近,享受市府政務廳辦公,高陵人也僅需半小時車程。

發現高陵:涇渭大地的文化傳唱,南隔鹿苑原與長安古城相望

西安,南倚秦嶺北麓生態屏障,那裡是城市水源地。向北拉大城市骨架,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不二選擇。歷史如畫的涇渭大地,必然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新時期再現如畫涇渭,留給後人一個如畫歷史。

作者簡介:周折,原名周俊峰,畫名周折,陝西長安人,1958年生,長期服務於中國兵器工業,陝西省作協、美協、書協會員。出版有《中國歷史上的娃娃皇帝》、《白馬銀槍小羅成》等文學和藝術論文專著,並獲得全國和省部級文學、新聞、書畫獎項多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