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農商行受困高不良率 轉型任務緊迫

A股上市農商行受困高不良率 轉型任務緊迫

原標題:上市農商行板塊大擴充 受困高不良率轉型緊迫

《投資者報》記者 佔昕

江蘇紫金農商行的成功“過會”為正在A股排隊的8家農商行帶來了希望。作為今年A股首家過會農商行,如順利實現IPO,紫金農商行將成為第6家A股上市的農商行。

業內預計,農商行的上市有提速跡象。根據證監會網站,其餘正在A股候場的8家農商行,有3家“預披露更新”,5家“預先披露”,多來自江蘇和安徽兩個省份,各有2家,其餘4家來自浙江、山東、重慶和福建。

但從之前已上市的農商行市場表現來看,上市雖然一定程度解決了資本和發展的問題,但部分不良率高企的情況仍未緩解,股價猶如坐“過山車”,甚至因估值偏高和可轉債破發等因素備受爭議。

那麼,上市之於農商行到底意味著什麼?以現有農商行不同的資源稟賦和業務實力是否足以對抗市場風險和支撐未來發展?當下的農商行將面臨哪些轉型?為更進一步釐清農商行的資產質量和經營現狀,《投資者報》針對擬上市和已上市的農商行近三年的發展數據進行了分析和採訪。

8家農商行A股排隊

重慶不良率最低 馬鞍山最高

根據證監會網站,目前在A股排隊IPO的農商行有:江蘇大豐農商行、安徽馬鞍山農商行、亳州藥都農商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行、青島農商行、重慶農商行、廈門農商行及江蘇海安農商行,除江蘇大豐農商行、青島農商行和浙江紹興瑞豐農商行三家為“預披露更新”,其餘均是“預先披露”的狀態。

A股上市農商行受困高不良率 轉型任務緊迫

A股上市農商行受困高不良率 轉型任務緊迫

由於披露進度不一,依據招股說明書,8家A股排隊農商行的數據目前更新至2017年二季度、三季度和年底的都有,但就目前的不良貸款率來看,已在H股上市的重慶農商行資產質量具備優勢。

截至2017年末,重慶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雖然較上年增加0.02個百分點,但由於基數本身較低,不良率仍只有0.98%,為A股擬上市和已上市銀行最低,且431.2%的撥備覆蓋率在二者之中也是最高。

重慶農商行的發展路徑,相比多數A股上市農商行都有著先天的優勢。

作為2008年組建的全市統一法人的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商行2010年即赴港上市,其後創下了多個業界第一,不僅地域發展根植於中國最年輕直轄市,深耕三農業務、小微業務和縣域經濟,服務重慶80%的客戶、投放重慶30%的涉農貸款、發放重慶50%左右的小微貸款;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也得以發揮,受到包括國際知名的投資機構貝萊德(BlackRock)及貝萊德全球基金和JP Morgan Chase的投資,分別佔H股的13.65%和7%,今年上半年更是一再獲得復星國際在港股的增持,截至6月20日,復星國際持股量一路增至7%。

而反觀另一端馬鞍山農商行,不僅不良貸款率高企突出,其他經營狀況與多數排隊農商行相比也無亮點。據招股說明書顯示,目前8家排隊銀行的平均不良率約1.61%,馬鞍山農商行卻有2.32%。

對此,接近馬鞍山農商行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這主要由於佈局省外的村鎮銀行不良率高所致,“所有的都真實反映,主要是數據統計和並表管理的結果。”

根據招股說明書,馬鞍山農商行的省外貸款不良率高達5.93%,而如果剔除這部分,省內主體的貸款不良率僅1.61%,在8家排隊銀行中的排名也將降至第4。據瞭解,馬鞍山農商行2015年加碼佈局了20家村鎮銀行,且大部分位於省外,該行在各地村鎮銀行大力推廣小微企業貸款業務。由於小微貸款業務通常呈現單筆額度較小、數量分散的特徵,因此影響了風險控制的效果。且該行認為,隨著異地業務深入開展,異地業務佔比未來有望繼續上升。

“村鎮銀行根據國家政策導向,主要是支農支小、幫助落後地區,受地域經濟條件的影響,與當地客戶結構緊密相關,不同地區差異很大,所以不良率需區別看待,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力度會更好。”上述人士說。

5家“江蘇老鄉”農商行上市

常熟變化最大 江陰屢陷泥沼

江蘇紫金農商行的首發過會,預示著A股上市農商行隊伍將擴充至6家。值得一提的是,生於南京的紫金農商行和先前的A股農商行一樣,均是“江蘇幫”。

全國農村金融改革最早從江蘇省起步,江蘇省農村金融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依靠農商行發展的傳統優勢,早在2012年證監會首次對外發布首發申報上市企業名單之際,江蘇省就包攬了所有農商行的上市申請。

而從目前的申請和過會情況來看,來自江蘇的農商行也最多。除了已上市的江陰農商行、吳江農商行、常熟農商行、無錫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和剛過會的紫金農商行,江蘇大豐農商行和海安農商行也在IPO排隊之列,未來江蘇省的上市農商行預計仍將擴容。

“江蘇省內上市銀行隊伍的不斷擴大,主要是因為江蘇經濟較為發達,農村商業銀行的組建和農村合作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走在全國前列,農商行資產規模、公司治理水平、運營管理水平、資產質量等均走在全國前列。同時,江蘇省各級政府大力鼓勵企業上市對農商行上市亦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今年5月底IPO申請剛獲銀監局批覆的海安農商行對本報記者說。

而作為最新提交IPO申請的農商行,海安農商行表示,目前公司的IPO已完成首次申報,後續將全力配合監管審核。“作為海安縣本地農村金融機構,一直以來,本行定位於服務本地‘三農’及中小微客戶群體,深耕本土,支農助小,為海安縣實體經濟發展貢獻力量。根據人民銀行南通市中心支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末,本行在海安縣的存款總額和貸款總額分別為452.18 億元和283.57 億元(不包括盱眙支行、興化支行和江都支行),存貸款總額佔海安縣市場份額分別達33.21%和29.59%,連續多年位居海安縣各金融機構首位。”

2016年9月,江陰農商行在A股上市,實現了農商行在國內主板市場IPO零的突破,隨後半年,無錫農商行、常熟農商行、吳江農商行、張家港農商行先後在A股上市,但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同省不同命,截至2017年末,資產質量方面,除常熟銀行(5.620, -0.10, -1.75%)不良貸款率降至1.14%,降幅數值最低,撥備覆蓋率大漲至325.93%,其餘4家的平均不良率和平均撥備覆蓋率則分別為1.8%和193.25%,不僅亞於常熟,甚至比不過多數排隊中的農商行。

根據Wind年報合併報表數據,截至2017年年末,江陰銀行(5.470,-0.15, -2.67%)以2.39%不良貸款率高居A股上市銀行榜首,撥備覆蓋率192.13%;資本充足率14.14%,一級資本充足率12.95%,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2.94%。與此同時,營業收入與三年前無異,且淨利潤連續三年下降,發展後勁不足,包括子公司票據案敗訴、交易所問詢業績下降等問題不時發生,江陰銀行的股價也創出了新低。比較遺憾的是,由於江陰農商行未回應記者的採訪,本報對其如何應對不良與改善經營不得而知。

與江陰農商行相似的還有張家港農商行,2017年不良貸款比率1.78%,雖然較之前有所下降,但在5家上市農商行中仍是第二高,且撥備覆蓋率185.6%最低。而比照2015、2016、2017年三年的營收淨利,公司三年的營業收入先微升再微降,基本在24億元多的水平,淨利潤從6.81億元到6.95億元,直到2017年的7.54億元,才有了比較明顯的上升。

對此張家港農商行向《投資者報》記者坦言,近兩年,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脫媒加速、互聯網金融發展等因素交互參加,給銀行業帶來了競爭加劇、增速放緩、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等嚴峻衝擊。

“後續公司將舉全行之力,按照市場化的原則,最大限度地盤活、清收不良貸款。實行名單制管理,上下聯動,多措並舉,有序實施不良貸款清降計劃。在本地、異地機構建立不良貸款清收團隊,專司不良清降和法律支持,進一步提高清收處置不良貸款成效。並將穩步推進跨區域發展,積極拓展新興領域業務,持續提高整體盈利能力。”張家港農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發展轉型多管齊下

上市“完善治理+補充資本”

當然,市場擔心農商行的資產質量,更關心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價值。

根據監管數據,2017年末,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3.16%,並且呈現逐季升高趨勢,2017年一季度末僅為2.55%。到2018年一季度末更是上升至3.26%,遠高於商業銀行的1.75%平均指標。

在多位銀行人士看來,農商行優勢在於與區域經濟聯繫緊密,網點下沉至縣鄉一級,小銀行靈活性較大;不過由於一般由農信社改制而來,有歷史包袱,且一般以傳統的信貸業務為主,區域集中,專注“三農”、“中小微企業”等“下沉”、分散領域和客戶群體,更易受經濟下行影響,作為小銀行,且風險管控能力有限。

但“矮個子裡選將軍”,農商行因為小,領導鏈條短,銀行執行效率相對較高,能快速到達和解決客戶的問題。根據原銀監會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40萬億元,同比增長8.68%,而分機構類型看,在去槓桿的背景下,農村金融機構資產總額32.82萬億元,同比增長9.78%,不僅高於平均增速,也高於大型商業銀行7.18%、股份制商業銀行3.42%的增速。

“農商行上市一是改善公司治理,規範經營,已改制的市縣農商行雖然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但其作用還未真正發揮,與現代公司治理的要求差距較大;二是補充資本,增強業務發展後勁,激活市場活力。現在申請上市的農商行總體在全國範圍內還是比較好的,但有許多歷史積累問題,包括現實中客戶群體管理和大環境下的違約困難,都是發展過程中需要一一克服的,但總體上還是非常好的。”一位華東的農商行董秘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據悉,截至2017年末,我國農商行(含農信社、農合行)共有2202家,資產總額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2.34%,農商行是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涉農貸款餘額和農戶貸款餘額分別高達9.0萬億元和4.4萬億元。

與此同時,政策對“三農”中小企業的傾斜和市場加碼村鎮銀行的熱情近年來不斷高漲。“中央一號文件對於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有全面的謀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確保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總量不斷增加。”2月5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表示。

3月30日,上海銀監局批覆同意上海農村商業銀行增資山東3家滬農商村鎮銀行。公告顯示,增資後上海農商行的股份在三家銀行佔比均超50%。除上海農商行外,重慶農商行、廣州農商行等規模較大的農村商業銀行也加大對旗下控股及參股村鎮銀行的注資,提升持股比例。此外,據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銀行(3.470, -0.14, -3.88%)已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設立了82家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和106家支行。

上述農商行董秘告訴記者,目前行業已在嘗試國際業務合作、綠色金融、消費金融、金融科技等業務方向,並在做跨區嘗試,成效也有,但要脫穎而出還需資本支持。“傳統農商行整體利潤率的下降,大行、城商行的降維擠壓和農村電商、金融科技公司的跨界競爭,導致年輕農村客戶流失,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市場很大,但如何走出一條特色、低消耗、輕型農商行的發展轉型之路,擺在傳統農商行面前的擔子也很重。”採訪到最後,該人士說。

查看更多行業資訊,請登錄資芽網官網或關注公眾號[ziya-wang]

A股上市農商行受困高不良率 轉型任務緊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