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訓齊桓公,爭霸不是兒戲

歷史要是曲折起來,遠勝於長篇小說。齊桓公將管仲從魯國接了回來,開啟了爭霸的模式。他們做的第一步是解決齊國的“四民雜處”之問題。

他們的措施是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實施完了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齊桓公的怎麼辦與管仲心裡的怎麼辦不是一回事,齊桓公心裡的怎麼辦就是我們既然要爭霸,那就開始打架吧。

《曹劌論戰》:教訓齊桓公,爭霸不是兒戲

管仲苦口婆心地說,我們無論實施什麼,都要做好艱苦、細緻的準備,踏實地為強國的事業打基礎。這些齊桓公聽不進去,他像一個大男孩似的,手裡有權力,隨時準備幹架。我們先揍誰?先打誰?齊桓公就想打仗,管仲攔也攔不住齊桓公。

在齊桓公繼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魯莊公十年,齊桓公帶領軍隊打了一個長勺之戰,就是著名的《曹劌論戰》的那場戰爭。

《曹劌論戰》:教訓齊桓公,爭霸不是兒戲

這場戰爭,歷史上記載的很清楚,齊桓公帶領齊國的部隊跑到老遠的魯國去,在魯國邊境上安營紮寨,擺好了政式以後,通通敲了三鼓,結果還在那按兵不動,戰士們我望你、你望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個時候的曹劌利用心理戰術,一鼓作氣地把齊國的部隊衝了個落花流水。對於這個故事,我們通常主要從曹劌的角度,來分析他如何利用心理戰術,組織衝鋒;還有就是魯莊公如何能夠任用賢人,使國家免於失敗。

《曹劌論戰》:教訓齊桓公,爭霸不是兒戲

如果我們站在齊國的角度來看,齊國的部隊怎麼三通鼓過後,就被魯國把的稀里嘩啦,齊國部隊什麼情況,怎麼那麼豆腐渣?這裡其實暴露了齊桓公的急躁,他不瞭解自己的國家,以及國家存在著很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在沒有解決問題之前就輕於用武,自然會把所有的毛病都暴露出來。

齊國是個大國,也是個強國,但在這場戰爭中,有點像“敗軍不禁掃帚掃”,戰爭暴露了齊國的問題。由此看來,齊桓公的爭霸之路也是曲折的,也是在吸取了各種教訓之後才有了爭霸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