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文明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個現代文明人必備的素養。謙虛禮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經源遠流長了幾千年,作為後輩的我們,更要學會謙讓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謙讓是一種魅力,更是一種豁達的胸襟。謙讓是蘇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從容;謙讓是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超然;謙讓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感慨。雄鷹學會謙讓狂風驟雨,才能使它展翅高空。我們學會謙讓,胸襟會變得更加寬廣。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修養。縱觀三國,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但又有多少英雄豪傑倒在嫉妒的血泊中?周瑜,一代能才。因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導致自己吐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公瑾死前還仰聲長嘆:“既生瑜,何生亮!”我想,如果當時周公瑾知道謙讓,與孔明共同伐魏,恐怕三國的歷史將要重寫。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要學會謙讓,謙讓是一種品質。我們在學會謙讓別人的同時,更要學會謙讓自己,謙讓人生。面對於生命的挫折,我們要學會謙讓,必要時,我們更要感激它。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不要因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來的勇氣。學會謙讓,它將成為我們走向成功的風帆。太史公對於生命的謙讓,完成了被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貝多芬對於生命的謙讓,使之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命運交響曲”,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於生命的謙讓,完成了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謙讓生命,謙讓自然。正是因為有了它,才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讚歎;才有“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感慨;才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麗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謙讓,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永不自滿; 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 寬容別人的缺點,尊重別人; 正確對待個人的利益,懂得謙虛, 不居功, 不爭名奪利。 古人把謙虛與成功的關係凝縮成‘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 告誡人們自滿會招來損害, 謙虛能得到益處。

謙讓三分、收穫十分

謙讓不是一葉扁舟,隨波逐流;謙讓不是一葉浮萍,飄搖不定;謙讓不是一束曇花,轉瞬即逝。謙讓是永恆的,正是因為這樣,世間才充滿著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