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古語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就是說不要認為壞事較小就去做,不要認為好事較小就不去做。教導我們要與人為善。之前,在《芳華》初上映時,朋友看完影片後都會感嘆一句,“為什麼劉峰人那麼好,卻落得如此下場呢?”的確,在影片中他的定位就是“好人”,一個善良的人。在文工團大家一起吃餃子的時候,他只吃爛掉的餃子皮;鐘錶店修不了戰友的表,他就自學幫戰友修好了手表;炊事班的豬跑了,也找他來抓;自己夢寐以求的上大學的機會,也讓給了戰友,種種充滿善意的舉動,反映出他確實是一個善良的人,只是,他的結局,卻並沒有想象中的美好。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人都嘆,好人不一定會有好報,善良的人總是吃虧。殊不知,人若是為善,福雖不至,禍已遠離;人若是做惡,禍雖不至,福已遠離。

善良是一種“人之初,性本善”的本能,善良是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堅守,善良更是人性中永恆的向陽面。

善良是一種心態,是讓自己活著的那份快樂;善良是一劑良藥,可以在最孤獨的時候安慰自己。善良是一縷陽光,讓人看到希望。善良的人或許會受到傷害,但真正善良的人不會對此斤斤計較。善良表面上是對

其他人,但真正受益的其實還是自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以前看過一則故事,發人深省: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因自然環境惡劣,又被稱為“死亡之海”。但是掩埋在黃沙之下的幾千年前燦爛文明,總是吸引著源源不斷的考古學家們。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先後有幾十個考古隊踏足此地,但都是有去無回。1814年3月,一支考古隊卻打破了魔咒,滿載成果而歸。帶領這支考古隊的人名叫詹姆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進入沙漠,前人的骸骨比比皆是,從前的考古隊都將這些骨堆視為大漠獨特的景象,不予重視。但是詹姆斯卻與眾不同,他總會帶領隊員把骸骨聚集起來,選擇高地挖坑掩埋,還會在這些簡易的墳墓前插一根粗樹枝或立一塊石頭作為墓碑,以視尊重。這樣一來,行程就慢了許多,隊員們也頗有微詞:“我們是來考古的,不是來替死人收屍的。”但詹姆斯固執得很:“每一堆白骨,都曾經是我們的前輩,怎麼能忍心看著他們屍骨暴露在荒野呢?”一個星期後,一隊人終於達到沙漠腹地,發現了許多足以震驚世界的文物古蹟。但就在大家歡欣鼓舞地準備回程時,風暴驟至,遮天蔽日,方向難辨,指南針也完全失效。食物和淡水漸漸匱乏,人心動盪。突然,詹姆斯說:“不要絕望,我們來時在路上留下了路標。”大家驀然發現,他們來時一路掩埋骸骨樹起的墓碑,儼然成為最令人安心的路標,指引他們走出沙漠。在接受《泰晤士報》記者的採訪時,這支考古隊的每一個隊員都感慨地說:“善良是我們為自己留下的路標。”梭羅《瓦爾登湖》中曾提到,“善是唯一永遠也不會虧本的投資”。縱然生活賜予我們累累傷痕,縱然命運搗碎了我們的浪漫理想,我們曾經和現在正在播撒的善良,正在慢慢生長。你的善良,不僅僅是與人為善,幫助了別人,更多的是為自己積累福報,保留退路。話說我為人人,還有一句下半句,人人為我。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個朋友總會在雨雪、風沙等惡劣天氣的時候,不顧泥濘溼漉,主動送人一段路,萍水並肩的緣分卻有可能結識談得來的朋友一二;

大學舍友每天會把有尖銳的垃圾仔細包好再丟進垃圾桶,以防環衛工人受傷,每天出門都能有環衛阿姨笑著說謝謝;

認識的一位老師經常會把學校門口賣水果爺爺最後一兩斤水果買走,讓老人早些回家。

後來,每次路過,老爺爺都會和老師聊幾句,然後拿出來一塑料袋飽滿香甜的水果,“知道你家孩子喜歡吃葡萄,今天的賣的可好了,我給你留了些,拿回去給孩子吃。”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遠見,是一種自信,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精神的平安,是一種以逸待勞的沉穩,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樂觀。常懷善良,你會發現事事皆順,朋友常伴,生活幸福——這

就是善良帶給人的一生最大的底氣和福報。

凡事都有因果,人善終有福報。

我們要做的,就是但行善事,不計得失,不問前程。久而久之,處處皆是清喜的水澤、迷人的芬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