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最近發展區」,設計課堂教學的步驟

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創設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教學呢?我們根據經驗資料概括為如下步驟:

第1, 瞭解和把握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現有發展水平;

第2, 根據大綱要求與學生實際估計通過教學時間T,學生可望達到的潛在發展水平;

這兩步完成以後,就為教學創設了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3, 將最近發展區劃分為幾個發展層次,其思維曾次數我們稱為知識跨度L。再分析達到每個思維層次的難點和關鍵;

第4, 設計引導學生實現思維最近發展區"思維躍遷"的教學策略;

第5, 執行教學策略並進行效果檢驗。

我們定義,單位教學時間(小時)內的知識跨度,叫做思維躍遷梯度。即

思維躍遷梯度=L/T

思維躍遷梯度與知識跨度L成正比,與教學時間T成反比。在數學特長班思維躍遷梯度大,在普通班教學,思維躍遷梯度相對要小一些。

教學的實質就是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的過程。教學層次和要求要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出發,使教學內容既非輕而易舉讓學生感到乏味,又不能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而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以致喪失信心。因此,數學教學的內容及方法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要能激起學生認知上的不平衡;

(2) 要能促使他們頭腦中新舊知識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可以達到新的平衡。

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是以學生的發展水平來界定的,即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但由於發展水平難以量化,因此,必須尋找一個可替代,平且是可操作的因素大致替代發展水平來界定"最近發展區"。由於知識是發展學生智能的基礎,知識是思維的產物,智能的結晶,它本身所具有的思維價值和智力價值是:學生學習知識同訓練思維與發展智能相統一的內在根據。同時,知識結構具有十分鮮明的層次性,兩個相鄰知識點之間"中間差"也可大體看作是學生智力發展的"中間差"。於是,我們可以用具有層次性關係且梯度合適的知識,技能的水平差來界定"最近發展區",從而為在數學教學中利用"最近發展區"提供一個可操作的依據,並且具有可行性。

例如,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作為A級水平,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作為B級水平,梯形中位線定理作為C級水平,如下圖:

創設“最近發展區”,設計課堂教學的步驟

學生在達到A級水平以後,經過教師的指點與自己的思考,能夠達到B級水平。再經過教師的指點與自己的思考,能夠達到C級水平。從A到B是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指導啟發的關鍵在於由一般到特殊的轉化。從B到C又是一個最近發展區,教師指導啟發的關鍵在於梯形中位線向三角形中位線的化歸。

只要認真分析教材中的知識點,再結合學生的實際,教學的"最近發展區"就可以設定了。

例如,某教師教學y=f(2x)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問得到的圖像解析式是什麼?

我們採用如下教學設計:

1. 高一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是將y=sinx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畫出圖像來,容易求得解析式為y=sin(x-1)。

2. 潛在發展區水平是將y=f(2x)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得到的圖像解析式。

若按傳統教學,告訴學生"座標右移1,自變量減1;座標左移1,自變量加1"的法則。這樣死記硬背的結果是使許多學生總是分不清楚結果是y=f(2(x-1))還是y=f(2(x+1))。

而採用設置"最近發展區"的教學設計,可將潛在發展水平劃分為以下3個階梯:

(1) 由y=sinx的圖像過渡到y=sin2x的圖像;

(2) 由y=sin2x的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得到圖像解析式為y=sin2(x-1);

(3) 再由y=f(2x)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得到圖像解析式為y=f(2(x-1))。

按這樣一個思維過程,經過教師指導,點撥,學生了解了y=f(2x)圖像上所有點的橫座標向右平移1個單位中思維的發展過程。因此,最後得到的是理性把握的解析式y=f(2(x-1))。

這個例子中,設置了3個階梯,L=3。比如教師在甲班用20分鐘能夠引導學生完成這個思維過程,T=1/3小時,則

甲班學生的思維躍遷梯度=3/(1/3)=9

而這位教師在乙班上同樣內容的課,卻用了40分鐘才完成了教學任務,則

乙班學生的思維躍遷梯度=3/(2/3)=4.5

我們可以認為甲班學生的思維發展速度優於乙班學生的思維發展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