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智力开发

过去培养一个质优生要靠若干年才能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如今,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学及数学教育的逐步发展,如何更大面积,更富有成效地培养质优生这个课题便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问题解决”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那么,如何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智力开发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智力的含义

智力在心里学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心里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智力---这种人脑的功能界定不下百种。比较全面的看法是:智力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它是个体孕育,成长实践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以环境信息为中介,形成的主体认识功能及其调节行为能力水平的一种表现。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一个人的认识功能及其调节行为能力的水平,当客观上已经具备但尚未表现出来,这种潜在的智能我们称为潜智力。当这个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利用语言或操作将这种头脑中潜在的智能表现出来时,在哲学上称为物化智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显智力。可以说,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人的“智力的物化”。

二.智力的结构

智力结构问题是指智力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及其构成形式。对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智力本质的深入了解。在近一百年以来,心理学家提出过智力的单因素理论,智力的多因素理论,智力的层次理论和智力的结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是关于智力模型的一种假说,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智力的特性。从认识智力为单因素到多因素,从智力的因素理论到智力的结构理论,其发展过程反映了人们对智力问题认识的深化。

智力也是有层次的,自下而上,由低到高,大体可分为基础部分,主体部分与升华部分,如下表:

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智力开发

可见,智力是人在认知方面各种能力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基本要素或能力的简单总和,而是个体以思维为核心组成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具有整体性。

基于对智力结构的探索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我国系统论专家运用集合,“乘法”,数学思想及化学反应式的思想方法综合概括提出了如下的智力模型:

智力=(知识,心理能力)|知识X心理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表明智力是关于知识和心理能力的二元函数,其中知识包括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理论知识与实用知识,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等,而心理能力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心理能力的核心。

由智力模型表明,构成智力的要素是知识和心理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法关系”。换言之,若知识趋于零,而心理能力总有一个“上限”,则智力必然趋于零。如人工智能机,未储存知识时,智力等于零。这表明知识量大是智力水平高的必要条件,无知无智便是这个道理。若心理能力趋于零,智力也趋于零这是不言而喻的。若知识与心理能力的关系趋于零则智力也是趋于零的。比如一个昏睡的科学家,尽管他的知识量很大,虽然心理能力也很强,但心理能力不能对知识发生作用,也就不能充分表现出他的智力来。

然而,仅仅“知识X心理能力”还只是潜在智力,需要通过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动态平衡时,才能充分显示其智力,即:

知识X心理能力=潜智力(潜在智能)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智力(物化智力)

“<=>”表示动态平衡

“知识X心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意义是“显智力”与“潜智力”的动态平衡,即二者相互转化,互相促进,协调同步发展。这表明,提高知识量,培养心理能力这两个单项因素会有利于智力发展,而知识与心理能力关系的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通过知识的运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促进模型中动态平衡水平的提高,对全面开发智力,提高智力水平更是有益的。这正符合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道路,这表现出智力是具有发展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