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目前五分之一的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有14萬人裝不起電錶,至今沒有用上電。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有近40萬名兒童和30萬名養老金領取者處在貧困之中。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這是一個你不曾瞭解過的英國,在“日不落”帝國的陰影處,有著一群人在苟延殘喘。

1942年《貝弗裡奇報告》的發表奠定了二戰後英國“福利國家”的基礎,根據當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貝弗裡奇的建議,一對英國夫婦一週享有的福利水平為32先令(相當於現在70英磅)。按照他的設想,公民通過繳納保險,在失業、生病的時候可以獲得保障,在退休的時候,可以領取養老金。設想完美的《貝弗裡奇報告》在推行的過程中,不斷走樣......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英國的窮人到底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吃:流動廚房,食物銀行,窮人聖地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英國的慈善救助體系推出的流動廚房(Soup Kitchens)和食物銀行(Food Banks)簡直是窮人的救命之光,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讓很多英國窮人都免受飢餓之苦。

流動廚房類似於中國古代的粥場,免費為流浪人群提供食物。在流動廚房提供的食物種類很多,基本上家裡常吃的食物在那裡都能見到。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而食物銀行也屬於慈善組織,與流動廚房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為較為貧困的家庭提供食物。有很多掙扎在貧困邊緣的窮人,在面對物價飛漲,工資卻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食物銀行便成為了他們的避難所,這裡有一包包的免費食物,來幫助他們暫時度過難關。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流動廚房讓無家可歸的人不再捱餓,食物銀行讓窮人可以不再為了食物發愁。

穿:舊貨商店,一應俱全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走在英國的大街上,很少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人。大多數人都衣著簡樸。初來乍到的很多國外留學生都在想:這麼舊的衣服還穿啊?為什麼不買新衣服啊?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英國的大學校園內,也有很大一部分窮學生,衣服老舊。當然衣服的好壞不能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在英國窮人穿的衣服絕大部分都來自舊貨商店,在舊貨商店裡,七成新的衣服、鞋子都是超便宜的價格。他們可以在這裡買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住:百年老宅,破舊不堪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準確來說,英國的窮人聚居區很少,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心的邊緣地帶,在這裡居住的人通常被稱為“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

這裡的建築大多都是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建造的,舊紅色的磚樓,帶著工業革命時期獨有的文化氣息。當然這裡不是名勝古蹟,這裡是英國窮人聚居區 。

這裡的房屋大多都靠近繁華的商業大街,在他們家裡,三合板刷漆的門,廉價的化纖地毯,塑料的地板革,開裂的牆紙,掉漆的牆壁,這幾乎在每個窮人家裡都屢見不鮮。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所以說英國雖然有非常多的窮人,但是因為高福利的存在,他們的日子還是過的美滋滋。有工作的必須週末休息,回家陪老婆孩子。沒工作的,領著政府救濟,整天琢磨要去哪裡溜達溜達。反正餓不死就行了。

不一樣的英國:五分之一屬貧困人口,14萬人用不起電……

“我們可是一個富裕國家。”英國人經常會這樣說,對國家福利的信任,對自己生活樂觀的態度,讓很多英國窮人都坦然的享受著貧困。

高福利讓窮人不用擔心吃不上飯,於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決定不去工作,好好的享受生活——拿著政府的錢,聽著音樂,看著電視,曬著太陽。沒事抱怨一下政府,吐槽一下社會不公。至於工作,算了還是不想了。

對於一部分沒有工作處在貧困線以下的人來說,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因為只要他們打工就要償還所欠的社會救濟款,辛辛苦苦幹了一個月,可能90%的工資都要交給政府。與其這樣,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吃救濟。

當然,絕大多數的窮人還是非常渴望通過工作可以擺脫貧困,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政府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