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辛辛苦苦還是買不起房、生不起娃、住不起院?

為什麼你辛辛苦苦還是買不起房、生不起娃、住不起院?答案就三句話:高房價,高物價,低工資。

郎鹹平是這樣解釋的:目前,中國是低工資、高物價,而美國是高工資、低物價,將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就使中美兩國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遠高於貨幣收入之間的差距。這種現象反映在現實生活中便是,美國工人僅靠一人之力便能養活全家,而在中國的工薪階層,即便夫妻二人都有穩定的工作,他們共同負擔一個子女仍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還需要父母的接濟。為什麼中美兩國工人貨幣工資之間的差距看似在縮小,但中國工人供養家庭的能力卻在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夫妻二人共同工作養活一個孩子都困難,這種狀況在世界工業發展史上也是絕無僅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的GDP大幅攀升,但居民儲蓄的上升卻非常緩慢。如果儲蓄可以用來衡量財富的指標,那麼我們這幾年的GDP儘管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卻和老百姓的關係不是很大,因為老百姓的財富並沒有相應的增加。也就是說,老百姓財富的增長速度和國家GDP的增長速度差距逐漸拉大, 國民的收入跑不過GDP的增長,更嚴重的是,我們國民的收入竟然也跑不過CPI。所以,這次兩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國民收入水平要與GDP同步增長。

為什麼你辛辛苦苦還是買不起房、生不起娃、住不起院?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實呢?答案十分簡單:中國財政。

無論是美國的低物價,還是中國的高物價,都是中國財政運行的結果。這也是美國政府如此關心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原因。

首先,美國低物價與中國的財政補貼有一定的關係。中國外貿的財政補貼政策,一是通過出口退稅的方式按商品發放;二是通過虧損補貼的方式對企業發放。

為什麼你辛辛苦苦還是買不起房、生不起娃、住不起院?

其次,中國的高物價,則是中國實行高額稅收和通貨膨脹的結果。中國稅收佔消費品價格的比重最高竟達64%,而商品本身的比重只有36%,中國老百姓每購買100元商品中就包含有64元的稅收,超過商品本身近1.8倍。如此驚人的高額稅收加到商品價格裡面,自然會造成物價扶搖直上。

但情況並不僅僅如此,問題還遠沒有結束,中國老百姓還要承擔因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貨膨脹的損失。因為中國每出口1美元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大約1:7的匯率增發7元人民幣來加以平衡。以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2.3萬億美元來算,國內由此增發的人民幣要超過16萬億元,相當於2008年3.4萬億元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 這些由外貿出口結匯投放的鉅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了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就會相應大幅上漲。

為什麼你辛辛苦苦還是買不起房、生不起娃、住不起院?

由此,我們也看到一個讓老百姓欲哭無淚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就越倒黴。

生產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此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國外,而把藉此增發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做基礎的"廢紙"。

這些增發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起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其結果就是中國老百姓不僅損失了出口商品那一大部分財富,連手裡的貨幣財富也都遭受貶值損失。

而美國的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而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這樣貨幣減少而商品增加,錢少物多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裡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再加上流向中國的美元又通過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迴流到了美國財政部,美國財政部就可以用中國的這些錢來增加公共品的供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