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

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東晉時的大文學家陶淵明以一篇《桃花源記》,讓無數讀者痴想那一片“世外桃源”究竟在何方?

文中,陶淵明為讀者描繪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社會形態,在那裡沒有君王,沒有戰爭,沒有貧窮,更沒有欺詐,人們互相幫助,自在安樂。一千多年以來,這篇不足400字的美文,讓無數人痴迷暢想心目中的那一片“桃花源”!然而現實中卻似乎又處處皆不是桃園,難道這只是作者的理想社會,而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真實原型嗎?

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陶淵明作此文的背景是東晉末年,社會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東晉權臣劉裕殺了晉安帝,改立晉恭帝,從而實現了完全控制朝廷的目的。此間,劉裕曾召陶淵明擔任著作佐郎,而陶淵明不願再到爾虞我詐的官場上混生活,於是便稱病不去赴任,並由此留下了“陶徵士”的美名。公元420年,劉裕廢晉恭帝,自立為皇帝,國號為宋,東晉滅亡。而就在這一年,陶淵明寫出了這篇千古名作《桃花源詩並序》。

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隨著此文的面世,人們對於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展開了無盡地遐想。多數人認為它的創作原型是湖南的桃源縣,因為這裡風景優美,千百年來,留下了無數的千古佳話和墨寶遺蹟。更主要的是桃園地域名稱的發展變化似乎也符合陶淵明的說法,桃園在東漢時設縣,初名阮南縣,屬武陵郡。隋到唐和五代,又撤縣而劃併為武陵縣的一部分,到了宋代又設為桃源縣。基於此地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遺蹟,很多學者都認為陶淵明描繪的美好的桃花源指的就是這裡。

但也有人認為,桃花源應該指當時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生活情景,由於那時武陵地區的苗人正處於向私有制社會過度的階段,生產力低下,所有那裡沒有顯貴和富戶,自然也就沒有剝削和壓迫。

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另外,在今天的連雲港市區也有兩個叫武陵的地名:一個是《魏書》中記載的武陵郡,遺蹟猶存,在今贛榆縣的沙河城子村;另一個是雲臺山脈的宿城西山麓,至今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特別是後面這個宿城山凹,被認為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比較接近,陶淵明後裔陶澍曾向道光皇帝講訴過高公島、宿城一代的太平景象,並將此地說成是與桃花源無異的人間仙境。

原來真有“桃花源”,不過那裡真的很遙遠!其實,無論是哪裡都不可能完全與陶淵明心目中和文中的桃花源完全一致,因為他心中的桃花源是在他對當時社會現實極度失望的狀態下,將某一偏僻之所進行加工、想象創造出來的,可能永遠只存在於陶淵明以及我們的想象之中。(文∕講史論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