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35集02

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所說的,在他的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沒有自己恨的人,沒有自己不愛的人。這樣的人是真正的明瞭了一體之仁的人。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我們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從小教導人要禮讓、退讓、謙讓,從來沒有教人去競爭。為什麼?因為古聖先賢瞭解人的本性,知道事實真相,那就是我和眾生是一體的。所以這個教育就是順著人的本性去施教,這就是『脩道之謂教』。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使人從習性返回到本性,我們按著道來修治自己的心術,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做法和看法,這個才能夠和本性相應。

所以中國人的觀念和西方人的觀念有很多不同,譬如說仁愛的觀念,說“仁者無敵”。什麼叫仁者無敵?仁者無敵並不是說有仁愛之心的人打遍天下無敵手。真正的仁者,他是體會到了人的天命之性,人的本性是純淨純善的,和眾生是一體的,所以他不會和任何人有敵對,不會和任何人有對立的念頭。

這個“仁者無敵”也不是說有仁德心的人就沒有人誹謗他、批評他、嘲笑他,而是他自己在遇到別人的誹謗、嘲笑、攻擊時,仍然是以一片慈悲之心來對待,在他自己的內心深處,不和任何人起對立。

就像我們尊敬的上淨下空老和尚所說的,在他的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沒有自己恨的人,沒有自己不愛的人。這樣的人是真正的明瞭了一體之仁的人。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叫“化敵為友”,為什麼能夠化敵為友?真正能夠化敵為友的人,也一定是有仁愛之心的人。像我們看在《二十四孝》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譬如說位於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他的後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於死地,但是他並沒有懷恨在心,沒有起對立之心,而是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夠,沒有能夠得到父母的歡心,自己的孝道盡得不足,還沒有讓父母滿意。所以他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經常到原野上去哭泣。為什麼?因為他雖然覺得自己是天子了,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但仍然沒有盡到人子之孝,所以他總是想方設法地去幫助他的後母,幫助他的弟弟等等。最終他的德行終於感化了他的後母,也感化了他的弟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受到了人們的愛戴。

所以大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給我們指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仁者無敵”。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和大舜相類似的一個故事,也是在《二十四孝》之中,那就是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的親生母親過世了,他的父親給他找了一個後母,這個後母又生了兩個孩子。但是這個後母非常地偏心,在寒冬臘月的時候,她給自己的親生兒子穿的衣服,是用非常暖和的棉絮做的棉衣,但是給閔子騫穿的卻是蘆花做的衣服,看起來很厚,實際上並不保暖。

有一次閔子騫和父親一起出門,閔子騫趕馬車,因為凍得瑟瑟發抖,結果這個馬車沒有趕好,他的父親就非常生氣,在盛怒之下,一鞭子就抽在了閔子騫的身上。結果這一抽把棉衣給抽破了,裡邊的蘆花都跑了出來。這個時候他的父親才知道,原來這個兒子身上所穿的衣服,不是保暖的棉衣,而是蘆花做的衣服。他一生氣,回家之後就要去把後母休掉。

在這個時候,閔子騫並沒有這樣想,“你看,終於給我報仇的機會了,出氣的機會終於來了”,反而是能夠祈求他的父親,跪在地上為他的後母求情,並且說了一句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意思是說,如果能夠把後母留在這裡,只是我一個人受凍而已,如果您把母親給休掉了,那我們三個兄弟都要挨凍了。他勸父親把後母留下來。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後母,從此以後,他們一家人也過上了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雖然有的人被矇蔽得很久,汙染得很嚴重,但是隻要有機緣受到聖賢教誨,把他的良心給提起來,人都是可以教得好的,也都是可以化解怨仇的。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所以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化敵為友,靠的絕對不是對立,不是你踢了我一腳,我一定再打你一拳,這個就叫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解決不了問題,彼此還都痛苦。為什麼?因為你踢了別人一腳,你就要防備別人再打你一拳,你看你活得戰戰兢兢,總是提心吊膽,沒有理得心安。

中國人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從小教導孩子不要去和人家爭,甚至還教導孩子要退讓、謙讓、禮讓,因為“吃虧是福”。

在《論語》上也記載著這樣一句話,孔老夫子說:“君子無所爭”,說君子人沒有要和別人競爭的地方。“必也,射乎”,如果一定要說有和人競爭的場合,那一定是在比賽射箭的時候。在比賽射箭的時候是怎麼樣做的?“揖讓而升,下而飲”,是兩個人互相鞠躬,互相敬禮,然後才走上堂去比賽射箭。射箭結果出來之後,“下而飲”,下了堂之後,這個贏了的人要給輸了的人敬酒,並且還很謙虛地說,“承讓承讓”。

其實這並不是虛偽的謙虛,而是發自內心地表示,你看真的是偶然把對方贏了。為什麼?因為在高手之間的比賽,偶然因素很多。我偶爾一次把對方贏了,確實也有運氣的成分在其中。

而那一個輸了的人,接受了敬酒之後,他不是嫉妒、埋怨勝過自己的人,他是什麼樣的態度?“反求諸己而已矣”,他是馬上反過來反省自己的技藝學得不精,所以我今天才敗在了人家的手下,不是去嫉妒、埋怨勝過自己的人。

所以一個人有嫉妒心是什麼原因?一個人有嫉妒心的根本還是不自信。如果一個人有自信的話,他自己有所長,那也不擔心別人會有能力、有技能。所以我們知道要在根本上努力,要提升自己的德行、水平、能力,而不是去嫉妒別人。

這樣的禮節使得勝了的人沒有傲慢之心,反而還更加地謙虛、謹慎;輸了的人也沒有嫉妒之心、怨恨之心,而是想著去提升自己的技藝,下次再獲得好的成績。

所以孔老夫子最後說:“其爭也君子”,即使他們競爭,在比賽射箭,也是不失君子之風,因為沒有因為競爭和人產生對立。甚至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他們爭的是什麼呢?他們是爭做君子。

一生中,沒有自己不能原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