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這個地方曾是沙塵暴發源地,想不到今天是這樣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中的生態修復現狀(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與庫布其沙漠初見,人們就被敦厚的綠色震撼了。那一叢叢、一簇簇的沙柳、檸條和花棒,給連綿沙丘披上綠衣,抹掉了荒寂與蒼涼。無垠黃沙,是它的前世;滿目綠洲,是它今朝的容顏。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中的生態修復景觀(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沙漠生態旅遊區(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遊客穿行於沙海綠洲之中,宛如零星開放的花朵,給庫布其增添幾許生機。在穿沙公路兩旁,他們不時遇到植樹造林的治沙人,正用一個個新奇的技術扮綠沙漠;他們駐足觀看,探尋這片廣漠中的綠色傳奇。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億利集團生態事業部職工在庫布其沙漠中利用螺旋鑽孔植樹法種樹(7月11日攝)。用這種方法30秒可種下一棵樹。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走到一處沙谷,只見億利集團的兩名治沙人員,一人手持1米多長的自制水氣槍,在沙地衝出一個深約1米、直徑5釐米左右的栽植孔洞;另一人將沙柳苗插入孔中,再用水氣槍給苗澆水。

來自江蘇、四川等地的遊客好奇地看著,還躍躍欲試上手體驗。“在城市裡種一棵樹都要花些時間,而在沙漠裡採用這種‘黑科技’,十幾秒就能種下一棵沙柳,太神奇了。”成都遊客劉傑秋說。

億利集團治沙專家張吉樹介紹說,若用傳統方法,在沙漠挖坑、插條、填土、踩實要四五分鐘,用水氣法種樹就像給沙漠做微創手術一樣,提高了效率和成活率,還減少了對沙土的擾動。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技術人員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裡示範用自制水氣槍植樹(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張吉樹說,這項技術是從治沙人長期的造林實踐中提煉和發展的,2011年研發成熟,2013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應用,僅庫布其沙漠就有150萬畝採用該技術治理,如今還被用於科爾沁沙地和騰格裡沙漠的治理項目中。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穿沙公路周邊環境的對比(拼版照片:上為2018年7月11日新華社記者彭源攝;下為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庫布其,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恰如一把弓弦,把黃河拉成“幾”字形,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北部,是我國第七大沙漠,也曾是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

漫漫治沙路,創新技術是精準治沙的重要推動力。經過幾代人的實踐探索,在地方政府、治沙企業和沙區農牧民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沙技術被研發出來。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科研人員在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科技中心的種質資源庫內調取植物種質(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在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科技中心的沙生植物育苗實驗室內,科研人員進行組培試驗(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在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科技中心的沙生植物育苗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在觀察沙生植物的生長狀況(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站在庫布其沙漠深處一個名為“那日沙”的地方,稀疏喬木和低矮灌木遮蓋了連綿的沙丘。林木間,一根高十多米的標尺立在沙上。標尺上每隔一兩米懸掛一個年份標牌,最高點是2009年,向下依次為2012年、2014年、2016年。

“每個標牌都反映了當年的沙丘高度。”張吉樹說,治沙人採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使沙丘高度明顯降低,這項技術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確定流動沙丘所在地的主風向,然後在迎風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種植灌木,未造林的坡頂便會被大風逐漸削平,栽植灌木的地方得以固定。

據統計,2009年至今,億利集團利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在庫布其沙漠種樹30多萬畝,治理區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技術人員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裡示範無人機植樹(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嗡……”一架無人機在百米開外的沙山完成飛播作業,平穩返航。操作員郝亞峰是億利集團的技術研究人員,專攻無人機飛播技術。

趁無人機還未降落,他向記者展示了飛播過程:按下遙控器上的“播撒”按鈕,無人機裝載的種倉出粒口便有種子飛灑而出。每一粒種子的表面都被裹上一層可降解的“包衣”材料,它既讓種子更好地固定在沙地裡,又能為種子提供營養和水分。

郝亞峰說,無人機能裝10公斤樹種,飛播一畝只需1分鐘,最遠飛行距離達3公里,可預先設定航線,使其在空中自主飛行播種,並能緊急避障,“一架無人機一天可以種樹400多畝,比起人工打孔植樹,效率大大提高。”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技術人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裡操控無人機飛播造林(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腹地,一架飛播造林用的飛機起飛(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腹地,一架飛播造林用的飛機飛向沙海(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一些成效顯著的治沙技術也被沙區農牧民熟練掌握。在庫布其沙漠腹地,億利集團成片的甘草地滿目蒼翠、鬱鬱蔥蔥。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拉鎮農民高毛虎與十幾名村民鋤草、澆水。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億利集團阿木古龍甘草健康產業園(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這些甘草都是我帶著鄉親們種的,我們採用億利集團研發的技術,把甘草從豎著種改成橫著種,增加治理面積。”高毛虎說。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技術人員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示範甘草平移法(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技術人員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示範甘草平移法(7月24日攝)。新華社發(盧燁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的億利集團阿木古龍甘草健康產業園,工作人員在儀器前觀測氣候土壤條件(7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張吉樹介紹說,甘草適合在沙漠裡生長,固氮量大,改良沙土的效果很明顯,讓甘草躺著長,可將一棵甘草的治沙面積由0.1平方米擴大到1平方米,這項技術已推廣到其他沙區,治理面積達220萬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這是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億利集團生態能源光伏電站(7月1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关注|这个地方曾是沙尘暴发源地,想不到今天是这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