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經常鍛鍊自己的能力,卻依然無法提高水平?

有許多年輕人經常玩遊戲,日積月累之下,也算是訓練充足。於是就想著,自己能不能直接變成職業電競選手呀?如果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名利雙收,這該有多好呀!之後便到處找遊戲公司,投簡歷。結果自然不言而喻,這些孩子大部分都被拒之門外。

也有不少年輕人平時喜歡看一些創業方向的書籍和文章。看著看著,就覺得自己已經瞭解創業的方方面面了,於是興沖沖找幾名夥伴,有樣學樣開始組建公司,擺弄業務。結果自然也不比多言——大多數都會失敗。

所以很多人會很疑惑:“不都說有了興趣就可以成功嗎?我第一有興趣,第二也下了功夫。為什麼就成功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我們要來明白兩個概念:什麼是業餘訓練,什麼是專業訓練。

用玩遊戲來舉例子:有不少人喜歡玩遊戲,經常玩得沒天沒夜,而日日如此,自己還樂此不疲,玩得很開心。單從他們在遊戲上花費的時間來說,那也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按理說,他們打遊戲應該非常厲害了吧?恰恰相反,這樣的人遊戲可能達到一個“民家高手”的水準,卻永遠成不了職業電競選手。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職業電競選手都是怎麼訓練的。他們是要把遊戲的每一個環節都拆解出來,單獨訓練。比如說補兵。每天打開電腦,其他什麼事也不做,就去訓練好補兵這一件事情。而且這件事還是有指標的,比如說20分鐘之內,你不準遺漏任何一個兵。如果沒做到,那麼對不起,請重新來過。

職業電競選手只有把遊戲的每一個環節都訓練純熟,他才能去打完整的比賽。所以我經常和一些家長開玩笑說:“孩子想玩遊戲的方式去做電競選手,你哪用得著著急,還想把孩子送去什麼網癮治療中心。你只要把孩子送去電競培訓學校一兩個月,大多數孩子都會斷了這個念頭的。”

再比如說:創業。創業比起職業來說,是一個更大的命題。一般需要創業者個人的專業素養能達到一定程度,然後他去構建一些體系和制度,並引入同樣專業的夥伴,這才行。所以只是看看書籍和文章,就覺得自己瞭解創業的方方面面了,這是不現實的。 舉個例子:同樣是開一家超市,有些人覺得自己看懂了:“只要有人值班、有人進貨、算好財務、搞好宣傳,不就八九不離十了?”所以每天把基本的雜事做完了以後,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

而有一些人就很不一樣了,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就連一個進貨的環節,他都要去想進什麼貨會更好;怎麼擺放會更好看;哪裡的進貨價格最低;進貨頻次和庫存怎麼平衡等等。他會認真優化每一個細節。所以結果自然很明顯,前者幾乎不可能成功,而後者有很大概率成功。

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不是張口“馬雲說”,去了解很宏觀的東西;而是看你對創業的每一個環節,能深入多少。通過這兩個例子,我想大家就明白了業餘訓練和專業訓練的區別了。

業餘訓練是基於興趣的訓練,你可以完整的去體驗一件事情,而且一般沒有有效的評估手段,你不會有多少心理負擔。而專業訓練則要求把一件完整的事情,拆解成一個個很小的環節。每個環節都要你花大量時間去磨礪,而且需要不斷評估自己對錯。

所以當我們覺得自己打遊戲很勤快,或者創業書籍很努力的時候,我們在做的,其實只是業餘訓練,這種訓練,幾乎毫無價值可言。而可悲的是,絕大多數人在工作或創業上的努力,都屬於這種業餘訓練。比如說天天給公司寫完整的稿子的文案,他們可能從未在字、詞、句上進行過拆解訓練。寫的很多,文筆卻依然提升不了。

比如說天天給教孩子的老師,也可能從未對自己的表達進行過拆解訓練。教課很多,但是質量卻原地踏步。

那麼,為什麼大多數人都不進入專業訓練呢?道理也很簡單:

因為任何完整的事情只要進行拆解了,需要一個人在每個環節都下苦工,這是一件極為枯燥的事情,不可能帶來任何快感。

我們畏懼這樣的枯燥,所以我們寧願閉著眼睛進行業餘訓練,以此來安慰自己:“你看看,我有多努力!”

(ps:說句題外話。很多時候年輕教育者都和我說:“我們要給孩子快樂教育。”我經常都搖搖頭說:“快樂教育根本就是偽命題,業餘訓練才會快樂,專業訓練不會快樂。而只有專業訓練,才會能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獲取更高的成績。”)

知道了這些,應該如何運用呢?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要做好一門職業。你就需要把這門職業進行拆解,對拆解後的每一個環節下苦工,並不斷去對比:在這個環節上,我們是否已經達到最優秀的人的程度。而對於一家初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來說。那就是要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拆解,然後去思考:相比行業第一,我們在哪些環節上還有漏洞,查漏補缺。只有這樣,我們自己,才能變成一名專業人士;我們的公司,才能變成一家專業公司。

【家家樂教育——每一步與精英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