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羣衆腰包鼓了

在田間地頭,在路上坑上,在辦公現場,在微信群中……到處是可鎮幹部和駐村隊員忙碌的身影。他們或走訪群眾,帶去政策;或送去慰問,解決困難;或因戶施策,化解矛盾;或推進項目,發展產業……五年來,可鎮黨員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緊緊圍繞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全面推進脫貧攻堅進程。鄉村的景色在變美,脫貧的動力在增加,群眾的腰包在鼓起。一件件幫扶的舉措,匯成了可鎮幹部群眾戰勝貧困的壯麗凱歌。

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群眾腰包鼓了

做好“水”文章 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群眾腰包鼓了

2014年以來,國家整村推進項目資金、”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資金開始注入貧困村。可鎮黨委、政府大力發展滴灌式節灌農業的思路開始變為現實。四年來,福如東村利用”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資金和引進12家種植基地共打各類水井26眼,水地面積達到95.5%,土地流轉率達到84%,有效解決了農民的穩定增收問題。水地的發展,吸引了種植基地的投資,種植基地又促進了節灌農業的擴展。特別是種植基地整村流轉土地,對農民脫貧起到顯著成效。如天力木兔中營子村,2016年集寧民豐薯業公司流轉本村5508畝,每畝400元承包費,全村貧困戶38戶48人受益,村民人均領取土地承包費8800元,整村脫貧;如,後營子村由三家種植大戶合作,以每畝400元流轉本村土地3800畝。村內貧困戶19戶35人受益,村民人均領取承包費9000元,整村脫貧;又如,三聖太大路二號村,2011年全村種植業收入不到18萬元,當年村內土地整村流轉後,全村土地流轉轉達到395700元;今年全村土地流轉費達到49萬元,人均達到5290元,整村脫貧!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可鎮耕地面積24萬畝,其中水澆地15萬畝左右。水澆地中,流轉耕地8萬多畝,建成規模種植基地56家,節灌農業大面積鋪開。

壯大村集體經濟 提升發展能力

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群眾腰包鼓了

2016年,可鎮政府整合扶貧資金,以村委會牽頭,在烏蘭忽洞村新建大型儲窖出租。頭年租金5萬元,第二年以競價的方式出租,起價在9萬元以上,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空白。其他村委會也先後建起了馬鈴薯儲窖,馬鈴薯儲窖經濟成為可鎮村集體經濟的一大特色,總計30萬元儲窖租金全部用於所在村委會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救助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原來村委會一點兒集體資金沒有,現在建儲窖有了租金,能直接幫助貧困戶。”村民王銀忠很是高興。

除了儲窖建設之外,合作社經濟也在發展壯大之中。2013年,福如東村的以黨建+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建設佔地60畝的菜大棚一處,每年為農戶發放土地租金13800元;每年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50多個,村民打工收入50多萬元;2016年,為村集體支付12萬元資金,當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籽種補貼和生活補助93000元,並推進了其他公益事業。此外,使用扶貧資金的其他經濟實體也被列入村集體經濟,並建立了與貧困戶緊密的利益鏈結機制。

加大危改力度 建設美麗鄉村

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群眾腰包鼓了

讓百姓住上安全房,實現“安居夢”,是打贏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要一環。然而,拆房就是“拆矛盾”、“拆困難”,鎮村幹部起早貪黑、不分晝夜,左衝右突,如救火隊員,經歷了一段火烤油煎般的人生歲月。2016年5月,“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天力木兔村民王某勝和郭某卻由於兩家共用一堵院牆,在院牆的產權上產生了分歧。村幹部趙永剛分別和兩家溝通協調,最後達到初步協議。以為這事就此了結,沒想到,第二天,已達到的協議被全部否定,村“兩委”和司法所的同志再次趕到協調此事,無奈,兩家互不相讓,調解工作陷入僵局,矛盾和分歧成了工程進度的“一堵牆”,施工再次受阻。施工時間有限,於是,趙永剛兩個多月無數次地反覆上門做工作,先去東家,再去西家;先和老人講,再和子女講。兩家人在情緒穩定,自我反省後,才最後達成了共同使用這堵牆的意見。至此,“分歧牆”成了“連心牆”,鄰里和諧了,工程進度推進了。

“一堵牆”之類的問題不簡單,村民無錢建房則更為艱難。在危房改造過程中,張正恆溝村的單身漢左雲貴的3間危房,大約50年代建起的,走風漏氣,無法居住,他也經常流浪在外,打點零工。為解決左雲貴的建房問題,鎮村幹部經過耐心做工作,工程隊答應建房30平米,並承擔建房政策補助之外的不足部分。改造後,左雲貴有了安身之處,安心回家種了地。又如,低保戶柴鐵柱去世後,村裡人聚在一起聊天說,如果政府不給蓋房,柴鐵柱死後連個發喪的地方也沒有!張正恆溝全村78村,其中像這種情況的孤寡、殘疾、老弱等建房困難戶有15戶。目前,可鎮79個自然村,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的77個,百姓住房問題已全部解決,但舉債建房的情況並未發生。

發揮社會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

武川縣可鎮駐村隊員不忘初心精準扶貧,鄉村美了,群眾腰包鼓了

可鎮脫貧攻堅中,市級幫扶單位做了好多打基礎利長遠,助攻脫貧攻堅的實事。比如:市房產局為定相營村修築砂石路3.5公里;內蒙古金融投資集團為巨字號村修築4.2公里砂石路面等。市公安局為烏蘭忽洞村新建砂石路8.9公里,為天力木兔村修築砂石路5公里。市質監站為福如東累計修路6除修路之外,還為福如東打深井1眼,建護井石壩200米。內蒙古金融投資集團為巨字號打深井2眼,解決了部分村安全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市公安局協助天力木兔打深井1眼,改良土地350畝。打井幫扶,幫到了可鎮農業發展的瓶頸之處,實現了對症下藥。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幫扶單位也出手大力資助。2017年,福如東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建設一處1000平米馬鈴薯儲窖,市質監站再次援助20萬元,助推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內蒙古金融投資集團出資30萬元,為巨字號村委會建馬鈴薯儲窖一座,並配套完善輔助設施;2013年還出資60萬元,新建了大水圪洞村辦公場所。此外,幫扶單位經常性慰問貧困戶等弱勢群體的工作,在改善黨群幹群關係方面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探索推進創意農業 打造農業發展示範樣本

為讓全鎮農民實現持久穩定增收,可鎮開始引導農民降產提質,打造原生態農產品品牌。經多次動員種殖大戶,今年共計試種綠色無公害馬鈴薯近1000畝,小麥50畝。1050畝農作物全部施用農家肥,種植生長過程由縣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全程跟蹤監督。現在長勢良好,可鎮黨委、政府正在替農戶積極宣傳聯繫銷售渠道。在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的綠色食品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示範樣本。

採取多項措施 不斷提升滿意度

可鎮黨委書記樊建勇在談到提升滿意度時,他說,不找理由,只想辦法,我們一定要讓百姓獲得幹部的關心,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真正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多年來,可鎮多次進行了動態調整,對不符合條件的人員及時退出,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納入。2017年8月的動態調整中,福如東村得知劉興龍突發腦溢血,臥床不起,導致看病支出大,生活負擔加重。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主動上門瞭解情況,並進行了認真核算,按照有關程序,及時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劉興龍被納入貧困戶,群眾無一異議。

對於百姓的合理訴求,可鎮都及時給予解決。貧困戶李繼龍發展水澆地只有0.7畝受益,對此,他有意見。在確定他為環衛隊員後,他積極參加村裡的環衛清理,因為又有了一筆收入,他很高興,也對村幹部的辦事態度有了重大轉變。低保戶魏國良因各種原因,一直未交納養老參保金,福如東村利用村集體經濟收益一次性為其交養老參保金1500元。今年,他按時領到了養老金。

脫貧滿意度也經常和社會矛盾糾結在一起,大力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工作,成為可鎮黨委、政府的常態化工作。

扶貧政策宣傳成為提升滿意度的一項重要措施,入戶宣傳、會上宣傳、三務公開、文化進村等,都在潛移默化的推進滿意度的提升工作。今年,可鎮專門在各村委會開展了扶貧知識有關問答,貧困戶和一般戶廣泛參與,進一步推進扶貧政策宣傳。滿意度提升工作,還與精神文明和鄉風文明建設工作有著重要而密切的關係。為此,今年可鎮還開展了“五好家庭”評選活動,共產生出141戶“五好家庭”,成為推進可鎮精神文明和鄉風文明的典型代表。特別是小安字號的貧困戶宮文明,愛羊如“子”,通過扶貧資金購買的3只羊,經過自己的精心飼養,發展到20多隻,成功脫貧。

“一枝一葉總關情”。經過不懈努力,武川縣可鎮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大幅提升,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和滿意度逐年提高,黨群幹群關係進一步改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武川縣可鎮福如東駐村幹部 李永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