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案例系列(1):大衆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05年到2012年大眾和保時捷SE的狼堡攻防戰,堪稱商業收購的經典案例,原本保時捷SE勝券在握,怎料美國突然經濟危機,全球市場銷售額大幅度下降,導致公司現金流短缺。同時,銀行迫於金融危機時的貸款壓力,不同意延長高達90億歐的長期商業貸款,導致保時捷SE不得不以提高利息的代價延長貸款,從而導致其收購以失敗告終。而後,大眾汽車公司見機行事,聯合卡塔爾人,反攻保時捷SE,最終,分兩次收購了保時捷SE旗下的保時捷AG的所有股份。看上去是保時捷SE蛇吞象失敗,但是真相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雙方利益交錯,你來我往,好不精彩!不僅僅有商業收購的經典手法,還有保時捷家族的豪門恩怨,無數對沖基金在雙方火拼中無辜中槍,德國第五大富豪也因做空失敗,舉債累累而臥軌自殺,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六十年前的一個決定——費迪南德·保時捷的決定。

1951年1月,創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和保時捷汽車公司的世界汽車巨匠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因中風逝世。臨終前,費迪南德·保時捷把兒子費裡和女兒路易斯叫到床前,將兩份公司股權授權書交給兩人,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同心協力,將自己的在汽車領域的輝煌延續下去,其中兒子費裡得到了60%的保時捷汽車公司的股份,而女兒路易斯得到40%的股份。此時,路易斯已經嫁給安東·皮耶希,如果你十分喜歡大眾汽車公司的話,就會對皮耶希這個姓就不會感到陌生。因為路易斯和安東的兒子—費迪南德·皮耶希就是現任大眾公司的CEO。而費裡·保時捷的兒子,也就是沃爾夫岡·保時捷,是保時捷SE與保時捷AG監事會主席。

看出來了吧,保時捷家族的恩怨,實際上是費迪南德·保時捷的女兒的兒子——費迪南德·皮耶希(大眾汽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與費迪南德·保時捷的兒子的兒子——沃爾夫岡·保時捷(保時捷SE汽車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之間的較量。

值得吐槽的一點是,這倆人名字合起來就是他們祖父的名字…

費迪南德·皮耶希,沃爾夫岡·保時捷…(德國人名字真是單一啊…)

好了,主要人員知識普及完了,現在普及公司知識:也許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費迪南德·保時捷去世前並沒有安排大眾汽車公司股份啊!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大眾汽車公司雖然由費迪南德·保時捷創立,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大眾汽車公司並不屬於費迪南德·保時捷本人。那大眾屬於誰?

大眾汽車公司屬於德國政府。

1937年5月28日,德意志勞工陣線成立了大眾公司的前身“德國國民汽車籌備公司”,目的是為了生產保時捷60型即後來的大眾1型汽車,也就是俗稱的大眾甲殼蟲。該車由費迪南德·波爾舍的公司設計,大眾公司則得到了阿道夫·希特勒的支持。1938年9月16日,公司更名為大眾公司。位於法勒斯萊本的工廠建成不久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1945年6月,英國皇家陸軍電氣機械工程團少校伊萬·赫斯接管了被炸燬的工廠並重啟生產,以期待工廠成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然而,沒有英國汽車商對此感興趣。1948年,英國人將大眾贈予美國福特汽車公司,但福特副總載歐內斯特·R·布里奇認為它一文不值。隨後,布里奇宣稱考慮將德國福特公司與大眾合併,但由於戰後大眾的所有權混亂,以至於不知道與誰進行談判。作為戰後德國工業計劃的一部分,包括大眾在內的大部分德國工業將被拆除,全國汽車產量被控制在不超過1936年產量的10%。大眾因為給英國陸軍生產汽車而逃過一劫。1948年,英國政府將公司移交給德國政府,前歐寶公司主管海因裡希·諾德霍夫接掌大眾.德國政府日後在股市陸續賣出大眾汽車的股票,但制定了"大眾汽車法",規定大眾汽車股東會的決議必須有八成股權同意,而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擁有百分之20.2的大眾汽車股權,實際上擁有股東會決議的否決權,因此德國政府依然控制大眾汽車的營運。

所以,雖然大家都認為費迪南德·保時捷是大眾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不過其實際控股的是納粹政府(大眾在二戰時不但生產汽車,還有很多軍工),但是保時捷家族(不管是其兒子還是女兒一系)都認為,大眾汽車公司是屬於保時捷和保時捷家族的,只是由於戰爭的原因,沒有能力收回來而已。而且不僅僅是保時捷家族這麼想,民眾也有相同的觀點,當從2005年,保時捷SE大張旗鼓的開始收購大眾汽車股份時,大部分德國人都抱著支持的態度,這也為後來廢除《大眾法》奠定了群眾基礎。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等等…《大眾法》又是怎麼回事?

德國有部名為《關於大眾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為私有法》(下稱“大眾法”)的聯邦法律,這部法律是在大眾私有化並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背景下於 1960年7月21日頒佈的,旨在防止大眾集團在財政緊張時被國外的財團兼併。如今,圍繞這部法律的廢除或修改,歐盟的爭論沸沸揚揚。

大眾法的條款數目一共僅14條,其中第5-12條還早已廢止。剩下幾條中,真正具有實質內容的也就第2、3、4三條。而爭議也主要和該法第二、四兩條的規定有關。

大眾法第二條的實質是對股東表決權予以限制。按照該條規定,單一股東持有大眾公司股份超過總股本20%的,其表決權以全部表決權的20%為上限。而且,某個股東的關聯公司或個人持有的股票也 被視為由該股東實際擁有。大眾法第四條核心內容有兩點:其第一款規定德國政府和大眾總部所在的下薩克森州只要持有大眾公司一股股票,便有權分別向公司監事 會派遣兩位監事。其第三款則規定,按照股份法規定須經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四分之三多數通過的決議,在大眾公司需要五分之四以上多數方可通過。 換句話說,只要擁有大眾公司20%的股份,便可以阻止股東大會通過重要決議。

以上規定對大股東的權利進行了極大的限制。如果再考慮到德國法律規定的職工參與制度,併購大眾公司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因為這些規定使得大股東很 難實現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由於併購重組往往會與裁員等減支增效措施聯繫在一起,因此,上述這些制度設計對於德國下薩克森州(目前持有大眾公司20.8%的 股份,恰好超過20%)和大眾公司僱員是非常有利的。此外,德國政府雖然在很早以前就將其持有的大眾公司股份出售,但也不希望修改甚至廢除大眾法。無論是 施羅德還是默克爾,都曾公開表態反對修改或廢除大眾法。

除了歐盟委員會,大眾公司的大股東保時捷公 司(目前持有大眾公司27.4%的股份)也希望該法能被廢除。保時捷公司董事長WendelinWiedeking除了多次在媒體公開表達了對大眾法的不 滿外,最近還分別致信德國政府和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在信中,他指出“大眾法對保時捷作為大眾公司最大股東行使其股東權利造成了障礙”。他的言論和行為顯然 是為了配合歐盟委員會,從而促使歐洲法院作出要求德國政府修改乃至廢除大眾法的判決。

所以,從根本上來說,《大眾法》是為了保證德國其州政府利益和防止大眾汽車不被外國公司收購所設立的,然而,保時捷SE充分利用了其品牌背景和影響力,不斷遊說歐盟和德國政府,最終,在2007年,德國政府迫於歐盟壓力,《大眾法》終於被廢除,但實際上,如果沒有保時捷SE的遊說,歐盟根本不會管《大眾法》是否違反歐盟的條款(歐盟1999年成立,而保時捷SE從05年才開始遊說,之前歐盟對《大眾法》一直處於愛理不理的位置,直到保時捷SE從中作梗,才使《大眾法》在僅僅兩年之內便被廢止)。此時,能阻止保時捷SE收購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瓦解,大眾汽車公司和民眾乃至政府甚至認為,保時捷的一系列動作只是為了加強倆家汽車公司之間的合作,而並不是為了收購,因為保時捷SE比大眾小得多得多。

不過,在這場戰役開始前…還需要普及一下保時捷汽車公司的知識,真不能怪我啊,不說清楚我渾身難受!

大家一定已經注意到了,我上面提到了保時捷AG和保時捷SE,為什麼這裡有兩個保時捷公司呢?

因為,保時捷SE,是個上市大集團!

保時捷SE是保時捷AG的母公司,主要生產保時捷汽車。而在保時捷SE旗下,除了保時捷AG以外,還有若干設計公司,比如最有些朋友可能看到過保時捷的眼鏡…那些也是屬於保時捷SE旗下,但是和保時捷AG沒太大關係(業務上有來往),有點複雜?

給兩張圖就明白了,這是保時捷SE,可以理解成保時捷集團,商標是這樣的: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或者是這樣的: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你們覺得哪個好看…其實我覺得舊的好看點…好吧…下面那個是舊的,下面有個小點是截圖問題…真的商標是沒有那個點的)

而保時捷AG,即保時捷汽車生產公司是這樣的: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是家族徽章的樣子(同樣渣畫質…)

而在上面所說的所有股份交易,都是由保時捷SE與大眾汽車公司完成的,和保時捷AG無關。

OK,科普完畢,舒坦了,繼續碼…

上回說到,保時捷SE暗度陳倉,用自身的背景和影響力一舉攻破了大眾汽車公司被收購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大眾和德國政府還在那邊樂呵呢,心裡盤算著兩家公司更多合作帶來的synergy。此時,保時捷汽車公司已擁有大眾31%的股份,成為大眾最大的股東(2005年,18.53%》2006,27.3%》 2007年3月,31%,11月,《大眾法》被廢除)。

同時,保時捷SE繼續忽悠歐盟,聲稱保時捷SE乃是歐洲公司而不是德國公司,保時捷對大眾的全面收購,可以使大眾變為一家歐洲公司,在歐(gan)盟(si)進(de)程(guo)上有里程碑意義,於是歐盟一拍大腿,說,兄弟,幹翻德國佬就靠你了,於是同意了保時捷SE對大眾的繼續收購…

而此時的大眾汽車公司是個什麼態度呢?事實證明,沃爾夫岡·保時捷的忽悠能力真不是一般得強,不但搞定了歐盟,而且還策反了一向傾向於德國政府的費迪南德·皮耶希,繼續用synergy和家族榮耀忽悠這位一個院子長大的老表哥,並且有意無意的表態,保時捷只是要合作,對收購併無意向(這個劇情有點熟悉啊,同個汽(jun)車(qu)大院長大的兩個少年,最後走上了相愛相殺的道路……)。

2008年6月,保時捷SE終於按耐不住,在其60年紀念日上說出的自己的下一個目標,50%!

50%是個很微妙的數字,只要保時捷SE控股超過50%就幾乎拿下大眾汽車公司的控制權,注意,這裡是幾乎,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對德國政府是個危險的數字。

此時,原最大股東,下薩克森政府才恍然大悟,這小子不是要合作,而是(可能)要幹我啊!

於是快馬加鞭,在2008年7月增持50萬股以保證其股東地位,然而,在保時捷SE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和銀行貸款下,這點股份只是杯水車薪。

而且,德國政府顯然低估了保時捷SE的金融水平。保時捷SE並沒有直接購買大眾的股票,而是用一個更隱蔽的方法來隱藏自己的行蹤,即期權(option),使得德國政府在這場較量下完全處於下風。

期權是國外一種普遍的投資方式(國內有但是不多),分為兩種,一種是call option,另一種是put option。call option是給購買者一個權益,在到達指定日期後,可以按照規定價格購買某公司規定數額的股票。而put option則相反,在到達指定日期後,可以按照規定價格賣出某公司規定數額的股票。

比如說我在1月1日購買了大眾汽車公司1個call option,其行使權益日(exercise date)是2月1日,其行使權益價(exercise price?,這塊我有點記不清了…望大神提醒)是100元。

而此時的股價是100元,到了2月1日,其股價到了120元,但是由於我購買了期權,我仍可以用100元收購世面上價值120元的股票。

由於直接購買股票會導致行情(股價)大幅度上漲,給德國政府和各對沖基金帶來信號(即有人在收購大眾汽車股份),所以保時捷SE一方面通過操作利好消息來控制價格,另一方面購買適合的期權來隱藏自己的收購行蹤,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大眾汽車股價雖有小幅度上漲,但是遠不及其他公司收購行情那樣瘋狂上漲。而且,由於其完美操作,保時捷SE不然收購了大量股份,還從期權交易中小賺一筆…此舉甚至在日後借款時受到了下薩克森州州長烏爾夫潑的冷水:“要國家救助一家靠著衍生品金融業務發財的公司簡直荒唐至極。”

與此同時,歐洲和美國大量對沖基金已然知曉保時捷SE的野心,紛紛參與到投機這一偉(zuo)大(si)而又充滿錢途的事業當中。此時,在市面上流通的大眾汽車公司股票價格已經從30歐升至240歐,然而公司內部的優先股的價格仍是40歐,於是對沖基金們紛紛選擇賣空(short selling)大眾汽車公司的股票,因為他們認為,在保時捷汽車公司成功完成收購後,股票價格會跌回優先股股價附近,以此獲利。

2008年10月初,新的財政報表顯示,由於大眾公司的分紅,保時捷SE的總利潤已超過其總銷售額,大眾汽車公司已然是囊中之物,此時遮遮掩掩已經沒有什麼意思了。

於是在2008年10月26日週日,保時捷SE終於原形畢露,直接對外聲明已經持有了42.6%大眾汽車公司股份,並且已經購買了31.5%的股份期權,如果計劃順利,保時捷有望在未來持有75%的大眾汽車公司股份。

此時,下薩克森政府淚流滿面,這小子還真是不要合作,而是幹我啊(其實已經幹完了)!

此項聲明另一目的是在於告訴那些做空大眾汽車股份的對沖基金,‘老子已經有很多股份啦,將來還會收更多!你們賣空的趕緊平倉保本吧!’以降低其賣空投資人風險。本來保時捷SE是好心提醒投資人早點止損,但是沒想到的是,之後事態的發展並沒有像所有人預期的一樣,而是完全走上了相反的方向。許多對沖基金已經嗅到了金融危機的氣息(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15日破產),他們決定先平倉然後反手買入再退出市場以保本。於是乎,德國股市最瘋狂的三天到來了…

2008年10月27日週一,由於幾乎所有賣空基金選擇平倉再做多,導致大眾汽車公司股價瘋漲!在開盤之後,股價從240歐瘋漲至590歐,漲幅達到147%!不少反應慢的基金瞬間爆炸(爆倉),恐慌情緒不斷擴大!

2008年10月28日週二,瘋漲繼續,從590歐漲至最高點1005歐,此時大眾汽車公司市值超3700億美元,已然超過美孚成為市值最大上市公司!

2008年10月29日週三,保時捷SE終於按耐不住,宣佈放出5%大眾公司股份以平抑股價波動(再漲自己也買不起了…),而後大眾汽車公司股價大跌48%,這場瘋狂終於告一段落…

一時間,對沖基金們恍如隔世,倖存下來的彈冠相慶,死掉的哭天搶地…據統計(我也不知道是誰統計的),對沖基金們在整個價格的劇烈變動過程中損失超過200億美元。(身為一個局外人,根本不能想象那時候多刺激,分分鐘爆倉…)

更重要的是,他們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所謂的各類金融分析在如此強烈價格變動下顯得無比蒼白,只要你站錯了隊伍,馬上承受鉅額虧損。人們認為穩定金融系統在恐慌情緒的蔓延下變得脆弱無比,而最為關鍵的是,那些自以為能走在市場前頭的基金們幾乎都被市場扇了兩個大耳光…(還好國內有漲停板…)

‘Markets are never wrong; opinions are.’——Jesse Lauriston Livemore

德國第五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為做空大眾汽車公司而蒙受鉅額損失(爆倉了…?),在得知已經沒有貸款可以用於支付鉅額債務,最後選擇臥軌自殺,然而僅僅在其自殺的第二天…一筆數額約為4億歐元的過橋貸款被獲准發放給其所在公司,用於償還債務,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對於沃爾夫岡·保時捷來說,這一切都與其毫無關係,在他眼裡,大眾汽車的迴歸已經是板上定釘的事情,能阻止他的也只有世界末日了。想到這裡,他不由興奮起來,乾了杯中的二鍋頭,縱情大喊一聲:suang!

然後…你知道的…世界末日來了…

在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著名投資公司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由此拉開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序幕,而就在不久前,雷曼兄弟還在歐洲市場做空大眾汽車公司股票。

雖然,相比較雷曼兄弟整個債務數量,在大眾股票上的投機損失似乎只是九牛一毛,但是這也很有可能是壓死其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而後,次貸危機席捲全球,沃爾夫岡·保時捷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因為股票操作佔有了大眾汽車公司超過50%的股票(2009年1月,佔股50.7%),卻又因為相同原因使得使得雷曼兄弟破產,使得次貸危機爆發,最後折戟於此,真是報應啊(大霧)……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麼保時捷SE能如此順利以小吃大呢?如果單純的比較公司規模,保時捷的收購計劃無疑是痴人說夢,但是其成功(只成功了一半)的關鍵又在哪呢?

答案是利潤率。

保時捷無疑是世界上最能賺錢的汽車製造商,注意,此處是最能賺錢而不是賺最多錢。

2006年一年,大眾公司旗下的8個品牌生產了570萬輛汽車,純利潤27.5億歐元;而銷量少得多的保時捷公司,盈利卻也達到了13.9億歐元。

相比較其他豪華車品牌,勞斯萊斯,賓利,阿斯頓馬丁,法拉力,哪個不是一頓飽一頓飢,虧得哭爹喊娘。然而保時捷AG卻憑藉其超高的性價比(額…跟上述品牌相比),而極為精準的市場定位,成為了世界上為數不多能盈利的豪華汽車公司(還有瑪莎拉蒂和…,好像沒了…),在豪華車市場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流傳在我國某汽車論壇著名言論‘加錢買卡宴’,在歐洲也是相當有市場的。

類似場景如下

德國人A:我要買寶馬3系

德國人B:笑,3系能買?內飾XX,發動機XXXXX,外觀XXX,買這車就是受罪!懂?

德國人A:那買啥?

德國人B:加錢買boxster啊!

由此可見,保時捷在全球市場上的評價都是很高的(這篇文章真的是軟文,保時捷汽車公司的朋友看到以後請毫不客氣的給我稿費!),鑑於其在德國乃至全球超高的評價和漂亮到飛起來的財政報表,無數銀行前仆後繼,拼了命給保時捷公司借錢(當然,有一說是銀行高管大多數開保時捷的車,所以…),在2008年之前,保時捷SE計劃光用於收購大眾汽車股份的長期商業貸款就達到了90億歐元,但是其利息是很低的,保時捷SE計劃只要繼續支付利息就可將這份商業貸款一直延續到完成整個收購流程。

但是怎料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徹底打亂了保時捷的美夢。

銷售報表顯示,相較於去年同期,在2008年10月金融危機開始後,保時捷的銷售額已經下滑了12%之多,但這僅僅是開始,大家都知道的,整個金融危機直到13年才有結束的跡象。

無奈之下,保時捷SE只好稍緩其收購步伐,將其增持至50%以上的計劃從2008年年底推遲到2009年年初。

然而,禍不單行,2009年3月到期的90億歐貸款又把保時捷推向了另一個結局。由於資金壓力實在是太大,銀行方面不同意繼續延期其90億的貸款,除非保時捷公司同意以更高的利息來支付這筆貸款,此時內憂外患,四面楚歌,保時捷SE對大眾持股從此停留在50.7%,而後再也沒有增多過。

最後銀行同意,借給保時捷公司新一筆更高利息的100億歐貸款,用於支付其原本的90億歐的貸款以及商業運作。(也就是原來欠90億,現在再借你100億,你得還那90億,但是現在利息是按100億算的,而且更高,銀行也是黑啊…)

2009年5月,保時捷SE入不敷出,不得不終止其收購計劃,不僅如此賬面上仍有超過20億歐的運營資金缺口。

無奈之下,沃爾夫岡和魏德金只好厚著臉皮向國有的復興信貸銀行申請貸款,他們甚至還打上了德國政府推出的企業救助基金的主意。

昔日保時捷試圖推翻《大眾公司法》來剝奪持有大眾21%股份的下薩克森州政府的否決權,對保時捷積怨頗深的下薩克森州州長烏爾夫,立馬出來大潑冷水:“要國家救助一家靠著衍生品金融業務發財的公司簡直荒唐至極。”

在猛烈攻勢下被打傻的大眾汽車公司終於有了反擊的機會(之前真的是被打傻了,股價瘋狂波動時,什麼也做不了,完全是待宰羔羊)。一個天賜的良機擺在大眾汽車面前,雖然大眾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波動卻沒有保時捷那麼大(畢竟便宜),大眾知道保時捷沒錢(自己也沒錢),但是自己卻還是可以依靠大規模的資產抵押貸款到不少資金。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大眾汽車總部,一場密謀在緊張的進行當中:

費迪南德·皮耶希:大家對最近局勢怎麼看…?

高管A:大王,我們出頭的日子終於到啦!

高管B:此乃天賜良機,望大王三思!

高管C:我有一計,不知當講不當講…

費迪南德·皮耶希+高管AB異口同聲:快說來聽聽!

高管C:我們可以利用銀行貸款收購保時捷SE旗下的保時捷AG,再買斷其期權,這樣一來保時捷SE沒有保時捷AG的資金來源,無法繼續收購步驟,二來因為買斷其期權,他就沒有辦法用金融手段操作來進一步實現其期權收購方案,三來我看保時捷AG雖然現在業務不好,但是等到金融危機結束,還是個搖錢樹,我們現在抄底,穩賺不賠!

高管AB再次異口同聲:此計甚妙!此計甚妙!

費迪南德·皮耶希大笑:哈哈哈,風水輪流轉,今天到我我家,沃爾夫岡·保時捷,你小子也有今天啊!

此時,一旁低頭不語的財務推了推眼鏡,小聲說道:報告老闆,我剛算過了,我們錢貌似不夠…

費迪南德·皮耶希+高管ABC:……………………………………………………

不得不說,這招確實十分毒辣,如果向保時捷SE回購大眾股份,等到金融危機一過,保時捷SE還是有機會繼續其收購大業。但是保時捷SE的命根子就是其核心業務保時捷AG,此時若是提出收購保時捷AG,等於直接廢了保時捷SE的武功,再收購其剩下24%的期權,等於奪了其武器,趁你病要你命,接招沃爾夫岡小兒!

但是擺在大眾公司面前的問題也很實際,沒錢啊…咋辦…

這時候,卡塔爾人出手了。局勢又有了微妙的變化,卡塔爾人作為第三方超級大金主,不差錢的名頭已經在金融危機後響徹全球,不少企業視其為救星,當然,保時捷SE也是。

據說保時捷SE曾在2009年5月找到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主動提出以參股為條件,按照保時捷SE當時的82億歐元的市值,若該筆交易完成,卡塔爾人可有擁有保時捷SE25%的股份。

但是卡塔爾人卻覺得,這筆交易似乎…太…小…了…,並且具有一定得風險,需要考慮考慮。

此時,整個保時捷家族的走向已經徹底被捏在了卡塔爾人手裡,助保時捷則大眾滅,助大眾則保時捷亡。三方此後進行了數次談判,沃爾夫岡保時捷雖然知道卡塔爾和大眾的陰謀,但是上有嗷嗷待哺的銀行,下有嗷嗷待哺的員工,手上有大筆債務,最後的不得不同意出售其手下保時捷AG公司,以用於緩解公司資金壓力:

6月27日,一份大眾汽車的最後通牒擺在了沃爾夫岡面前,根據該方案,大眾將出資39億歐元收購保時捷49%的股份。之後,由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出錢代保時捷對其交易的24%大眾股份的認購期權進行行權,最終實現兩家公司的合併。

截止2009年12月7日,大眾公司發表控關於對保時捷AG的控股聲明,此時兩家公司的關係是這樣的: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可以看到此時大眾和保時捷SE是共同持有保時捷AG的,但是在談價格的時候,大眾發現,要想吃掉保時捷AG,自己也會元氣大傷,這一次終於請教了老師傅,學聰明瞭:

2009年8月,大眾汽車與保時捷控股達成一攬子複雜合資協議,大眾汽車方面當時以39億歐元價格購得保時捷汽車的49.9%股權,並通過中間控股公司控 制這部分股權,保時捷控股控制其餘的50.1%股權;同時,保時捷控股公司可以對剩餘的50.1%股權行使認沽權限,期限為2012年11月15日至 2013年1月14日之間,或者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之間。大眾汽車可行使相應的認購權買下這50.1%股權,期限為2013年3 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之間,或者2014年8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之間。

簡單的來說,大眾先買49.9%的股份,再買50.1%的期權,看到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之間,或者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之間,自己有沒有錢繼續收購。

而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到2012年7月4日,大眾汽車突然宣佈他們提前行使之前協議中規定的認購權,發起了對保時捷AG的新一輪收購行動。將想保時捷SE支付44.6億歐元,以購買其持有的對保時捷汽車的50.1%股權。

2012年8月1日,此時兩家公司的關係已經變成了這樣:

併購案例系列(1):大眾和保時捷的狼堡攻防戰

此時保時捷AG徹底成為了大眾汽車公司旗下品牌。

兩大家族的恩怨就此以費迪南德·皮耶希為代表的大眾汽車公司的勝利告一段落。

費迪南德·皮耶希順利阻止了保時捷SE對大眾的繼續收購,反而在恰當的時機,聯合卡塔爾人反撲保時捷SE,將其手下核心業務搶走。雖然保時捷SE仍持有相當數額的大眾股票,但是以後已無法對大眾造成威脅。

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

其實還沒有,後面會有關於保時捷和大眾之間的部分解讀…

9/16

本來今天去上海玩,想繼續拖兩天…結果早上在床上翻滾時看到多了700來個贊,直接嚇尿…

誠惶誠恐得爬起來更完…

評論裡好多機智的同學已經發現了,保時捷SE在和解之後仍持有大眾50.7%的股份,雖然失去了保時捷AG,但是怎麼看還是贏家啊。

的確如此,所以,我在上面說的那句,費迪南德·皮耶希只是順利阻止了保時捷SE對大眾的繼續收購,但是他沒有辦法減少保時捷SE在大眾公司控制的股份。

但是!這就已經足夠了。

轉載一下次問題下 @Kai Wang同學的答案:

理論上講,買家擁有了51%的股份以後,就擁有了絕對的控制權,收購目的也就達成了。至於怎麼樣從51%到100%,有很多辦法。第一種,是在發 tender offer的時候就附條件,如果tender offer的目標能夠達成,那麼會以相同的價格收購剩下的股票。第二種,如果tender offer的目標是90%,在達成90%後,剩下的股東你可以直接以合理價格把它們買走(cash out),而不需要經過他們的同意(會有一個特別的股價過程,我就不細說了)這種叫short form merger。第三種,當獲得51%的控制權以後,可以要求管理層增發股票, 再收購這些增發的股票直到完成90%的控制權,然後再用short form merger把其他的股東cash out。當然,在實踐中,獲得實際控制權並不一定需要51%,有時候33%的股權就可以成為最大股東,也夠風生水起了。到底收購多少股份,這些都要視目標 企業的股權結構和收購目標來確定。

雖然,保時捷SE在大眾的控股沒有到達51%,但是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控制權(只要有人願意補那0.3%就好)。所以從理論上講,在2009月1月左右,保時捷SE就已經成功得拿下了大眾。

但是大眾為什麼要收購剩下保時捷AG股份(後收購的50.1%那塊,)?為什麼要再聯繫卡塔爾人買下剩下的期權呢?

因為,保時捷也是大眾的股東。

大家把一個公司想得都太簡單了,也把公司和公司,股東和股東的關係想得太簡單了。什麼是公司?公司是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中心,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或多或少的照顧所有利益相關者。保時捷只要持有了大眾的股份,大眾就有義務去關注保時捷的利益。不管股東的目的怎樣,只要持有了股份,大眾就需要在所有股東中找到個平衡點,使各方的利益都達成一致或者平衡。

但是保時捷的惡意收購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利益(下薩克森政府)和大眾公司的利益,所以大眾才會去反向收購保時捷旗下的業務,斷去其現金流,讓保時捷SE停下收購的腳步。那保時捷SE的收購怎麼損害了其他股東或者公司的利益呢?

其一,那些對沖基金,由於保時捷公告而導致了鉅額損失,雖然有的只持有了2到3天的股份,但是大眾公司也是對他們負責的!這跟國內公司股價波動是一個道理,股價過度波動,公司是需要出來發通知的!而那些對沖基金則是因為大眾公司的無作為(沒有披露大股東股份變化,由於不是大眾和保時捷直接交易外加保時捷的行蹤實在是隱蔽,大眾似乎自己也不知道,要等到發佈年報或者半年報的時候才會去統計…),才導致了損失,要是放在美國,投資人都是可以告大眾的(散戶也是人啊!)。

其二,德國政府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大家都知道,曾經大眾最大的股東是下薩克森州政府,但是由於保時捷的介入,很多下薩克森州和大眾公司的合作受到了影響(狼堡即大眾公司總部就在下薩克森州),而且本來是自己州的稅現在交到了巴登符騰堡州(即保時捷公司總部),能不鬧心麼!

其三,員工們很受傷…你們沒看錯,大眾的員工們很受傷!由於併購之後,或多或少有人員調整或者裁員,大眾公司員工惶惶不得終日,害怕總部搬走或者自己被裁,要知道大眾公司的總部就在狼堡,狼堡40%左右的人口是大眾公司的員工,而大眾公司全球僱員大約在40萬左右(咦,中石化多少來著?)。在整個收購過程中,大眾公司為了保護或者假裝保護員工利益,甚至設立了一個反保時捷委員會,可以投票(員工代表投票)決定是否執行與保時捷公司的合作協議。

其四,還有各種上游下游的相關利益,再次不多累述。

所以,大眾公司的做法,從大局觀(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說,是十分正確的,意思就是,你目的(差不多)達到了,但是就此為止吧。拿下了保時捷AG,使其成為旗下獨立品牌,既保證了州政府理由,又保證了員工利益。同時,保時捷AG也是保時捷SE主要的貸款資本和現金流來源,拿走了,保時捷SE也不鬧騰了。大公司就是這樣,大家都不鬧騰,都穩住,有事好商量,有錢慢慢賺,皆大歡喜也。

至於保時捷50.7%控股?無所謂啦,因為原本保時捷SE除去股市面上流通的股份外,剩下的股份保時捷家族和皮耶希家族是64開的,外人看來是兩個公司的你來我往,實際上只是家族內部的相互不看順眼而已…

至於我說的保時捷SE還有機會繼續收購,是因為在2009年8月,保時捷SE又賣了10%股份給卡塔爾主權基金會(這不是腦子有病麼,哎,誰叫人家有錢呢),所以必要時,如果卡塔爾人想再在大眾公司裡摻一腳,有可能的合作協議是,卡塔爾主權基金可以提出將大眾公司的股票和保時捷SE的股票對換,這樣保時捷就可以有超過51%的大眾股份了,而卡塔爾人則在保時捷SE的股份會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