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從《偶像練習生》的男孩們開始不斷佔領微博熱搜,到《創造101》的女孩們一直活躍在輿論的風口浪尖。

今年的娛樂圈可以說是大豐收啦,源源不斷的注入了很多新生力量,而如今,追星或許已經不能簡單的說成“不務正業”,很多人都在偶像經濟上發力,將追星變成了事業。

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數據顯示,今年1-5月,國內一級市場共披露267起文化娛樂行業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高達455.31億元,比去年同期融資總額增加49.55%。

在多位投資人看來,短視頻、偶像經濟、內容創業佈局線下成為這一領域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不得不說現在做粉絲社區的APP並不少見,但一上線就以垂直粉絲電商為定位的APP,卻是極少數的存在。

最近小編髮現了一款名為“一直娛”的垂直粉絲電商,上線半年,其流水已經達到千萬級別。相比常見的先從社區做起完成粉絲沉澱,繼而謀求變現的模式,一直娛抵達變現更為直接,為的就是方便粉絲為idol買買買~

從2015年以來,這個行業裡曾經入局者眾多,不乏大佬們的青睞,一度被資本市場看好。然而大浪淘沙,千帆過後,既有沉船折戟,亦不乏殺出重圍者。相比起年輕的一直娛、Owhat、愛豆、超級星飯糰等APP,或依賴於電商應援,或依仗於廣告營銷,在這個行業裡活過了三年時間。

這既歸功於自身變現模式的探索,同時也仰賴於行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的變化,正如Owhat的創始人丁傑的觀點:它需要依託於行業,行業發展它才能夠發展。

對這些粉絲服務類APP而言,偶像元年固然帶來了市場熱潮,但相對應的卻是國家更加嚴格的管控,以及巨頭們入局後更激烈的廝殺。在機遇和壓力之下,它們又是否能抓住機會,在競爭中疾跑勝出呢?

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粉絲服務類APP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扎堆出現,一個共有的模式是,先從社區,資訊等做起,完成粉絲的積累,然後在此基礎上完成商業變現。

但一直娛不是的,這款粉絲服務類的APP在2017年10月上線,它依然有社區,資訊等,但是那是二級頁面的內容,它的首頁是明星周邊類購買的商城。和其他APP相比,電商才是它的第一屬性,社區只是用來增加粉絲黏性的工具。

打開一直娛,其商城首頁展示的多是明星周邊產品,例如專輯,雜誌,明星代言的美妝產品等。用戶也可以通過分類來進行更精確的瀏覽,其分類包括按各種明星分類,如少女時代,Shinee,JBJ等,主要以韓星為主,以及按照商品種類的分類。

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在一直娛的產品結構裡,推薦,購物車,我的版塊都緊緊圍繞著電商的主題,只有星蹤裡提供了明星資訊和社區,但相比其他的粉絲服務類app,其資訊以圖文形式為主,並沒有常見的這類app擁有的視頻,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而在社區方面,它的頁面也類似於微博的feed流形式,但頁面非常簡單,且不具備搜索話題和帖子的功能。

從目前一直娛的版本可以看出,社區主要也是作為增強用戶黏性的一種方式,目前還不夠完善。但尹浩表示,接下來會進行一個比較大的改版,新版本里社區的運營也會進一步升級。

“目前我們這一塊主要還是娛樂公司提供的內容,但以後我們會自己生產更多自己的內容,包括做一些專訪,甚至後期可能還會推出付費會員模式,提供更多福利。”

在一直娛的商業模型中,精準用戶抓取、衍生品資源是兩大重點。據瞭解,由於其母公司北京愛豆文化傳媒此前有近十年娛樂產業從業背景,一直娛在國內有1000多家固定的合作方,包括明星工作室、官方粉絲團、粉絲運營機構、媒體工作室等,目前只動用、導流了其中20%的資源。類似Owhat和粉絲站合作的形式,通過和明星工作室、粉絲團合作,將粉絲導流到APP是一直娛目前的做法。

想把追星變成事業麼?能賺錢的那種···

目前一直娛的用戶規模累計有20多萬,DAU近2萬,規模並不算大,但從官方數據來看,直娛從App下載到付費,轉化率在90% 以上,客單價在250元左右,復購率接近60%。2018年1-6月平臺賬面流水達1280萬。

“我們就是看中了現在粉絲願意花錢追星的需求,而且現在的市場也越來越大了。”談及做電商的原因,尹浩的回答很直接。

不過雖然以電商為主,但在一直娛的營收裡,電商只佔總營收的50%左右。剩下的收入途徑裡,和媒介公關合作投放資訊的公關費用佔18%,應援業務佔20%。

“我們現在除了做電商之外,也會為粉絲提供應援廣告位購買的服務,我們可以幫他們提供價錢更優惠的廣告位,相當於一箇中間商。”

除此之外,一直娛還有少量票務及衍生品設計開發收入,尹浩表示未來會提供更多合作開發的明星和IP周邊,公司目前已經和韓國的一些藝人公司簽了分銷或獨家代理,將來會和它們合作一些Fan meeting等活動的舉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