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晦術》,韜光養晦,存世立身的入世之學

《韜晦術》是明正德年間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所著。楊慎因年輕氣盛、稟性剛直,在著名的“撼門事件”中,險些惹下殺身之禍:後發憤研究韜晦之術,得以頤養天年,並有此奇書流傳於世。

《韜晦術》,韜光養晦,存世立身的入世之學

《韜晦術》被稱為"攻守進退"的枕邊書,傳統謀學中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成。韜晦術是所有謀學中至具實用功效得一門學問。《韜晦術》共有八卷。

處晦 卷二

【原文】

夫陽無陰不生,剛無柔不利,明無晦則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廢。合則收相生相濟之美,離則均為無源之水,雖盛不長。

晦者如崖,易處而難守,惟以無事為美,無過為功,斯可以免禍全身矣。勢在兩難,則以誠心處之,坦然蕩然若無事然,勿存機心,勿施巧詐。方得事勢之正。

物非苟得則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當先患失,患失之謀密,始可得而無患,得而不失。音大者無聲,謀大者無形,以無形之謀諦有形之功,舉天下之重猶為輕。

事之晦者或幽遠難見,惟有識者鑑而明之,從容諦謀,收奇效於久遠。禍福無常,惟人自招,禍由己作,當由己承,嫁禍於人,君子不為也。福無妄至,無妄之福常隨有無妄之禍,得福反受禍,拒禍當辭福,福禍之得失尤宜用心焉。

《韜晦術》,韜光養晦,存世立身的入世之學

【譯文】

沒有陰,陽就不會產生,沒有柔,剛就不會鋒利,沒有陰暗,光明也就消亡了。所以這對立的二者不可偏執一端。

兩者相合,可以收到互相生髮,互相救助的功效;如果二者偏離,就都成為了無源之水。

即使看上去壯盛,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處晦的形勢如同立身懸崖,容易站立卻難於堅守,只有堅持沒有事最好,做事沒過錯就是功勞的原則,才可以免除禍患、保全己身。

身處兩難的境地中,應該秉持誠信,坦坦蕩蕩如同沒事一樣,不要存有機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詐手段,這樣才能把棘手的事情處理得當。

東西不容易得到,就難免怕被人搶去,所以沒得到之前就應該考慮如何不被人搶去,研究出完備嚴密的對策,這樣得到了也沒有後患,也不怕得而復失了。

聲音太大了反而聽不到聲音,謀略至大也會沒有形跡可察,以沒有形跡的謀略來締造有形的功績,即便舉起天下這樣重的東西也會很輕鬆。

有的事情很隱晦,禍機的發生也在很久以後,難以發現,只有見識高超的人才能敏銳地察覺到,預先策劃好的對策在很久以後卻能收到奇異的效果。

災禍和幸福並沒有固定的規律,都是人自己招來的。由自己闖出來的禍,應當由自己承擔,嫁禍給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該做的事。

福不會無緣無故降臨,這樣的福通常都會有大禍,得福反而得禍,要拒絕禍就要辭去這種福,禍和福的得失最需要用心去觀察思考。

《韜晦術》,韜光養晦,存世立身的入世之學

【經典語句】

解除對手敵意的最好辦法是主動表示友誼,而且一定要讓對手篤信不疑。

偶爾做回小人也是保身之道。

鎮靜持重是處晦的必要手段,不能有絲毫的急躁心理。

如不想總是處於弱勢,示弱則是必須的。處晦方能向陽。

《韜晦術》,韜光養晦,存世立身的入世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