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商洛在西安老城往南138公里之外,226萬畝可耕地周圍,世代生息著15個堅韌倔強的民族,此外,就是連綿1.8萬平方公里的山谷、丘陵、森林和河流了。這是賈平凹寫作的主要背景,或稱為寫作背景的重要部分,在作品中,他將之統稱為“商州”。賈平凹出生在商洛行署所在地商縣(1990年改為商州市)以東40公里的丹鳳縣棣花鎮。19歲那年,他在那裡長到1.62米,就坐汽車向北翻過秦嶺進了西安,開始了直至今日的學習和寫作生涯,近30年漫幻時光從指縫間一寸一寸漏掉了,他的身高依舊,他的心靈也依舊在那片領空盤桓。

中國現當代作家中,有許多人建立了自己心靈的根據地:沈從文和他的湘西,老舍和他的老北京城,孫犁和他的白洋淀,劉紹棠和他的大運河。商州是賈平凹生命河流的發源地和上游,同時更是他心靈的燦爛花園。在他已問世的數百萬字作品中,絕大部分是寫商州的,那片美麗但落後的土地經由他的心靈創造,通過他的筆贏得了世人的熟稔和尊敬。秦嶺是一道屏幕,橫掛在西安和商州之間,同時也分野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雨水降落在秦嶺南麓,就經由丹江、漢水流入長江;雨水散落在北麓,就匯聚著匯聚著由涇水、渭水注入黃河,這種天然特色,一直影響並伴隨著賈平凹的文風,既是生動而斑雜的,又是厚實而渾然的。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賈平凹的寫作間在西安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學——西北大學的校園內,19歲那年,他第一次走進校門時,是一名不顯眼的學生,現在,他成了這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他的寫作間在一座住宅樓的四層,是一套兩室一廳的單元房,大廳的四個角落堆滿了形形色色的石頭:安徽的靈璧石,廣東的黃蠟石,河南的菊花石,內蒙古的風礫石和葡萄瑪瑙,新疆的圭化木,廣西的紅河石,蘭州的黃河石,福建的壽山石,以及千般造化的水晶石,才思漫卷的雲紋石,神鬼兼融的鐘乳石。與這些石頭比較,更令人心儀的是各種動物化石,魚化石、蟲化石、馬頭化石、象骨化石、鹿骨化石、鳩頭貝化石、恐龍蛋化石,一尊木佛高坐其間,賈平凹手書命名:動物吉祥。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與這些石頭為伍的是斑駁雜色的罐子,罐子是漢代的,是土罐。它們單一著看,簡陋、拙笨、周身土氣,百餘個聚在一起卻是生動洋溢,有點像戰爭年代的平原游擊隊,每個人看上去都是呆頭呆腦的農民,整支隊伍行動起來卻感人至深,撼人心靈。最大的罐子有半人高大,是罐子中的極品,賈平凹說是大觀天下的漢武帝;最小的如嬰兒握拳,又說是被摔過的阿斗,劉備用來收買人心的小兒。賈平凹用毛筆給每個罐子起了名字:腰胖的是呂后,身長的是趙飛燕,精細的叫呂布,憨粗的叫項羽,班固飽滿,蔡文姬飛揚,司馬遷壯闊中有缺損,張仲景儀態萬方卻紋路不整,劉備是一個漢代的糧倉,三足鼎立著,表層釉彩細緻,但內壁粗糙不堪。人有了姓便有了出處,物有了名就有了精神。名字雖是符號,有時也是歸宿,一個人在家鄉做農民時叫二狗,後來參軍成了將軍就叫了劉威龍什麼的。

賈平凹的書房在最裡間,一張硬木寫字檯佔去了一半空間,寫字檯上有一個小水桶般大的漢代土製香爐,這是他的菸灰缸。桌子上沒有書,總擺放著一種雜誌——《美文》,這是他主編的一本散文,在散文寫作中,他倡導大散文態度,他認為“散文是大可隨便的,天有大美,地有大美,人間有大美,萬物有大美,我們的前人,自有了這樣大目光的感慨與率性,遂就有了大散文的意氣,於是,萬事萬物皆進入文法,窮極物理,妙想遷得。或抒情或言志或賦物或達理,大至安邦定國,小至細物感懷,皆是散文的大境界。”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書房最醒目的兩個書架,橫豎擠滿了他的百餘種著作——國內版,海外華文版和譯文版,每種僅存兩本或三本,再多的就是盜印版,盜版最多的書是《廢都》,有四十幾種,他去國內各地閒走,樂此不疲的事情除了蒐集石頭,就是蒐集盜版書,有人帶著書登門拜訪,或人在外地把書郵寄來請他簽名,發現是盜版,他就留下,再選一本正版送與來人。如果是相同的盜印本,簽過名後,再鄭重地在扉頁上註明:此為盜版,出於某某產地。有的盜版粗製濫造,有的卻比正版還精緻,令人感嘆高科技在各行各業都顯示著力量。

書房的正面牆上有一巨幅合影,賈平凹老母親慈善的眼睛和他本人樸拙的微笑在牆上紮了根,並且籠罩著整個房間,這幅照片的下方貼牆隨意放著一個大畫框,賈平凹在略略發皺的宣紙上手書兩個大字——商州。

穆濤:賈平凹的寫作間

穆濤:1963年生於河北廊坊,現居西安。《美文》雜誌常務副主編,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國務院特貼專家,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出版著作十五部,其中文化散文集《先前的風氣》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和"2014中國好書"。

摘選自: 商洛棣花古鎮鄉土文化研究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