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翻開南澳島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南澳重要的戰略地位,決定了其豐厚的人文歷史沉澱,著名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稱之為“一座歷史文化寶庫”。

僧眾供佛和聚居的處所稱寺。

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廟。

南澳島上有寺18座,廟50餘座(不含家廟和數十座土地公廟)。

在過去,漁民出海捕魚生命財產朝不保夕,他們十分期望得到佛和神的保佑。

於是廣大島民為“出入平安”寄託於神和佛,寺和廟就興旺起來了。

寺廟星羅棋佈,一些寺廟背後有著經典有趣的故事。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南山”與“寺”兩人所書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南山寺位於深澳西南側的南山,相傳建於明末,初時居住和尚。

明末一進士犯錯被革職,來到南山,削髮為僧,取法號釋寄塵。

不久,南山寺重新修建,寄塵為新建的“南山寺”題門匾。

當他寫完“南山”兩字時,忽聞官差前來捕人,想必與自己過去犯錯有關,便棄筆逃命去了。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匾額欠寫一字,寄塵和尚又久去不歸,主持只好請附加金山寺和尚釋超雪重新書寫。

那超雪與寄塵皆工詩善書,又是同道好友,自然欣然應邀。

當他看到寄塵書寫的“南山”二字時,不禁擱下筆來。

這“南山”二字寫得如此莊重穩健,放棄它實在可惜。

於是,超雪模仿“南山”字樣,全神貫注地補寫了“寺”字,完成了“南山寺”匾額字稿。

雖然“南山”與“寺”由兩人所寫,卻很難分辨。

“腳桶庵”與“石腳桶”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深澳總兵府後面的金山路中段,有一座相傳建於明末的庵,叫聚福庵。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都習慣叫它“腳桶庵”。

為什麼呢?

聚福庵創建時在門前掘了一口井。

為了便於洗滌物品,僧人搬來一塊不小的石頭,打造成一個石槽,半埋於井邊,以供使用。

這石槽呈橢圓形,外徑0.8米至1米,內徑0.65米至0.85米,高0.5米。

因形狀酷似居民家裡洗澡洗腳用的木製圓形大桶,故稱石腳桶。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漸漸,人們以這石腳桶代表聚福庵,終於把聚福庵俗稱為“腳桶庵”了。

歲月滄桑,景遷物移,聚福庵幾度荒廢,水井和石腳桶被埋沒了。

至20世紀90年代,石腳桶才被挖出。

現在,這個石腳桶已作為聚福庵的標誌性文物存放於庵內。

只拜觀音的佛寺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通常的佛寺都是釋迦牟尼佛像位於主座正位,設有觀音菩薩的佛寺只是把觀音佛像位於次要位置。

而南澳島的雲蓋寺,卻只供奉觀音菩薩,不見釋迦牟尼。

雲蓋寺位於雲澳澳荖園村東南側山腰,創建於宋代,是南澳最早的佛寺。

原有堂宇九座,自下而上,重重疊疊,壯觀非常。

主座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而供奉觀音菩薩的觀音閣設於後座。

因多次遭海盜劫掠剿毀,九座堂宇只剩下觀音閣這一座了。

南澳有一座只拜觀音不拜佛祖的寺廟

1920年起,釋仁智大師的高徒釋蓮禪以及其後輩的釋怡光、釋純寂、釋純密等皆主持過該寺。

後遇“文革”,古寺被剿,僧人被逐,一片淒涼。

1984年,主持釋通教(本縣後宅人)趁政通人和之機,開始八方奔波,重整佛寺。

幸得香港釋定因法師、新加坡釋惟澤和釋惟堅尼師、汕頭釋定持法師等鼎力捐助並廣泛募集,雲蓋寺的觀音堂得以修復擴建,成為一處名勝古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