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很難分辨出別人痛苦的表情是否是假裝的

精神病患者在根據面部表情來辨別人們快樂或生氣的時候,有點小困難。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他們似乎更難辨別別人的痛苦。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我們看到有人發自內心的傷心,你可能也會為他們感到難過,並想去幫助他們,”美國研究院心理研究所(the ANU Research School of Psychology)的主要研究作者Amy Dawel說。“患精神病比較嚴重的人不會表現出這種反應。”

這項研究發表在《人格障礙:理論、研究和治療》上,涉及了140名參與者,他們被測驗識別照片上的各種表情。這些表情中帶有的情感有些是假的,有些是真實的。

結果表明,那些心理變態身上的特質比較嚴重的(如麻木不仁、膚淺的情感和缺乏同情心)都不太可能辨別出假裝痛苦的人。

精神病患者很難分辨出別人痛苦的表情是否是假裝的

Dawel說:“我們發現,精神病態的人見到那些真正情緒低落的人不會比假裝的人更難過。”“辨別他們看到的傷心是真的還是假的對他們來說似乎很困難。因此,他們不像大多數人那樣願意幫助那些真正痛苦的人。”

這種障礙似乎影響了心理變態們對痛苦(包括悲傷和恐懼)的辨識。

“對於其他情緒,如憤怒、厭惡和快樂,他們對於辨別別人是否在假裝沒有任何問題。結果只針對痛苦。”

Dawel希望她的研究有助於精神病治療的發展。

她說:“這些特性似乎有遺傳作用,我們觀察到他們在兒童時期很早就開始有了。瞭解精神病人的情緒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將有助於我們及早發現這些問題,並且我們希望能以能夠促進道德發展的方式對此干預。”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精神病已經從通常被認為是非黑即白的(即你要麼有病,要麼沒病)成為一個被認為存在著程度深淺的一種狀態。這主要歸功於一個“心理變態特徵檢查表”,現在被稱為“黑爾精神病量表 ”,由心理學家Robert D.Hare修訂。

儘管這幾年這個檢查表遭到了一些批評(尤其是在Jon Ronson的《精神病測試》一書中),但它還是經常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用來測試精神病程度,比如這一個。為了能夠測試一個人患精神病程度,需要一個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用0到2分來為一個人的20個指標打分。你可以看到以下的指標:

你是否油腔滑調且有些膚淺?

你會高估自己嗎?

你是否需要持續不斷地刺激?

你是一個說謊者嗎?

你是狡猾且有控制慾嗎?

你缺乏罪惡感嗎?

你是否有膚淺的情感反應?

你是否冷酷且缺乏同情心?

你有寄生生活嗎?

你是否缺乏自控能力?

你性亂嗎?

你是否表現出早期的行為問題?

你缺乏現實的長期目標嗎?

你是不是太沖動了?

你沒有負責任感嗎?

你沒有承擔自己的行為後果嗎?

你有過很多短期婚姻關係嗎?

你有青少年犯罪史嗎?

你是否會說話不算話?

你的犯罪形式多種多樣嗎?

最高得分為40分,30分或以上分為精神病得分。Hare估計大約有1%的人患有精神病。有趣的是,大多數心理學家評估出CEO的精神變態比例更高,而在囚犯中則高得多。

本文譯自 bigthink,由譯者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