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在說刀法之前,我們先要加一點前置的內容,就是”審美的建立“,這一點內容其實應當放在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課之前來說,它本應當是前置的、獨立的、極其重要的一課。一、關於篆刻審美的前置說明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1、審美的多樣性

以前寫文章說過,人的審美是多種多樣的,放到篆刻裡同樣適用,同一方作品,往往有人覺得極美,有人覺得極醜,就是說,是有兩個極端的,在李剛田和馬士達先生的《篆刻學》裡,被稱為兩個極端的稱呼是:精金美玉式(比如汪關、林皋、王福庵、陳巨來)和野山荒原式(比如何震、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界於兩者之間的還有一種印風,就是老實、平正的(比如工整一些的漢印)。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2、建立審美的方法

如上所述:錯彩鏤金是美的,初生芙蓉也是美的;典雅勁秀是美的,雄肆奇詭也是美的;古厚老蒼是美的,精工嫵媚也是美的。要建立自己的審美,無外乎多讀書(不僅是篆刻書,還有文、史、哲一類的書)多看印(不僅是名家印,還有古璽印),無外乎多思考(不思考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審美的,因為不思考就沒有沉澱),多見識(不見識無從思考),多經歷(人生經歷對於任何文藝都是有價值的)。關於審美,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經歷,某某大家(比如某印社的大家,比如某協會的主席等)的作品,我們最初見到時不理解,不認為美,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積累、閱讀積累和實踐積累之後,發現,原來它真的美極了,為什麼呢,審美提高了,建立了。這中間的審美積累很重要,但不能被動地等待時間的積累,要養成閱讀和思考的習慣,加快自己審美的提升速度,人生有限,前人的肩膀那麼多,為什麼不踩上去,省點力氣呢。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審美建立是所有藝術創作的前提條件,當審美明確的確立之後,才有可能進一步談到創作。關於審美,系統太過龐大,與篆刻相關,我們先說這一點點前置內容,如果需要,我們在合適的時候再補上系統的內容或列出參考書籍。

二、篆刻刀法

轉回到今天這一課的重點,篆刻刀法。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1、刀法的概念

所謂的刀法,就是篆刻創作過程中運刀鐫刻的特定方法或程式化技巧。這些方法和技巧又分別指向上述審美中指向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即為了達成某種審美需要,要以某種特定的刀法來完成鐫刻。聽上去很神秘、很複雜,其實如果拆細來分解,就不覺得複雜了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2、刀法的目的

其實,刀法的目的很簡單,就只有一個:將印面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那麼,我們其實可以說,只要刻得準,能夠準確地體現印稿的設計內容(有人說,高手不寫印稿呢,其實,我們說,他們的印稿已經在心中形成過了。)任何的刀法都是可行的。這也是吳昌碩大師到晚年稱自己沒有具體的刀法只知道用勁刻的原因,在那個階段,他的審美已經定型,刀法已經純熟到“刀由心生”,要達到某種藝術效果,該如何去施刀刻石在他心中已經純熟到不用思考的地步了。就比如我們騎自行車或者開汽車,要轉彎或加速自然而然就知道要如何操作一樣,不必去記誦騎車要領或駕駛手冊。但這並不代表騎車要領和駕駛手冊上講的東西沒有用,刀法也是如此。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3、兩種核心刀法

從明代的周應願總結出來的“七刀法”到姚晏的“論刀十九說”,其實無處乎講了幾個方面的運刀原則:

(1)執刀的角度;(2)完成一個線條所採取的運刀方向和次數(是單刀還是雙刀);(3)奏刀的動作形式(是衝刀還是切刀)。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現在我們來看,其實刀法無非兩種經典刀法,即:衝刀或切刀,至於所說的披刀、削刀等刀法只是這兩種刀法的變種,熟悉刀法之後就會發現。

所謂的衝刀,具體操作方法是以刀角入石以後,向著一個方向連續不斷的推進,運刀基本以一個筆畫或一段線條為一個週期,它的連貫性比較強,趨勢感、方向感比較明確,速度、角度、力度的變化體現的比較明顯。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衝刀宜於刻制婉暢勁爽的線條,能比較好的表現篆刻刀法目的中的“筆墨味”。

所謂的切刀,具體操作方法就是以刀角入石後,再以入石的刀角為用力支點,將部分刀刃強行壓入印石,它的運刀以一個切的動作完成為週期,經過不斷的重複來完成線條。用切刀切石時,因為一個切的動作與下一個切的動作轉換中,刀刃往往偏離印文線要的方向,並且每一刀偏離的方向可能不完全相同,由此造成一定的節律。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切刀宜於刻制蒼渾樸拙的線條,能比較好地表現篆刻刀法中的“金石味”。

當然,這裡的筆墨味和金石味並不絕對(藝術幾乎沒有絕對的),朱簡、丁敬、徐三庚他們的切刀也表現豐富的筆墨味;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的衝刀也表現充沛的金石味。

衝刀以運刀的一貫性求線條的變化,切刀以運刀的變化求線條的一貫性。衝刀出來的線條多是勁爽、婉轉、明晰的;切刀出來的線條多是蒼渾、古拙、遲澀的。

同樣是衝刀,吳讓之跟吳昌碩、齊白石不一樣;吳讓之婉轉爽勁、吳昌碩遒勁蒼雄、齊白石縱橫恣肆;同樣是切刀,蔣仁跟錢松和徐三庚不一樣,蔣仁古拙渾穆、錢松猛利勁節、徐三庚流動飄逸。為什麼呢?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4、五個角度的控制

不同的篆刻家,有不同的審美,與之配合的還有不同的用刀習慣,差別在於以下5點的不同:

(1)刀刃與石面的夾角;(2)刀杆與石面的夾角;(3)刀刃向下的力度大小;(4)刀刃向前的力度大小;(5)刀刃運行的速度。

我們都知道,刀具分兩種,厚刃刀與薄刃刀,沒有好壞之分,各有千秋,並不是說吳昌碩是鈍刀硬入,我們就一定也要去選一把鈍刀,也並不是說黃牧甫選擇薄刃刀,我們就不管印風如何,也跟著選這樣的刀。不同的印風用相應的刀完成起來更合適一些。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厚薄不同的刀具)

(1)刀刃(即上圖所示的紅色刀刃部分,或稱刀鋒)與石面的夾角。如圖所示:

(刀鋒與石面的夾角)

這個角度不同的派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

吳讓之刻印多用薄刃刀,刀刃基本平躺在石面,因此刻出來的印章鋒穎畢現,線條靈動鮮活,因為是斜躺入石,刻痕則明顯傾斜(甚至有人說他就算是披刀法了),朱白交接處刀痕渾脫,情態稍顯朦朧,如下面的“非法非非法”;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吳讓之:非法非非法)

趙之謙的刀刃則基本垂直於印面,因此刻出來的印章刻痕陡峭,線條邊緣刀痕猶在,看上去簡截果斷,如下面的“魏錫曾印”。

(趙之謙:魏錫曾印)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刀刃與石面的夾角的大小直接影響印章風格(也有稱中鋒刀或側鋒刀的),當然也影響整個印章的創作,大家可以先記住這個角度,自行選擇自己喜歡的夾角度數,在完成同一筆畫時,保持角度不變(即所謂的穩)。

(2)刀杆與印面的夾角

對,這大致只是指的衝刀時刀的角度(其實切刀也會有這個角度,只是不像衝刀這樣明顯),這個角度是指的整個刀杆與印面的夾角大小,如圖:

(刀杆與印面的夾角)

這個角度當然也影響運刀,自然也就對印面風格有影響。一般情況下,夾角越大,石料對刀的阻力越大,運刀越吃力,這也是為什麼建議初學者以30度的夾角去練衝刀的原因,而這個夾角越小,越容易走刀,通常情況下,夾角越大,為了表達線條效果,往往越容易刻得較深;夾角越小,為了表達線條效果,往往越容易刻得淺。當然,這個深淺還跟其他因素有關係,這是相關因素之一。

(3)刀刃向下的力度的大小。就是指刻刀向下刻入石面的力度,這也是刀法的一個組成元素。這個力度影響刻得深度,當然也影響印章風格了。初學者亦較小力度,減少對石料的磨損,有效、充分利用石料。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石頭刻字的篆刻刀法-企業廠牌刻字石

在我們平時上班、上學、遊玩途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下鄉村、公園、企業門口放著一塊的刻字石,騰飛石業專注刻字石、刻字、銷售35年。關於刻字石我們可以為你詳細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